学生能有多淘气?多气人?家长可能永远想不到自己的孩子会做出什么事。
五年级小临多次不遵守纪律,随着性子来,课堂上硬是不写字,老师批评,同学做思想工作,小林根本就不买账,我行我素,还和老师顶嘴,同学笑了一下,就大喊大叫,当着老师的面用脏话骂同学。
老师气不过,扇了一个耳光,这下,闯下祸了——闹情绪不来学校,还给家长添油加醋说老师的很多不是。
家长和老师谈话:我家孩子不会做过分的事情,肯定其他学生也有不对的地方……还有,我家孩子我可以教训,你不能,我能打他,但你不能,作为老师,你打人不对……
老师忙说:以后不会了。
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家教,也是醉了。
01
场景一
饭后散步,突然听到一阵刺耳的哭声。顺着声音看过去,一个小女孩坐在地上,撕心裂肺得鼻涕眼泪一大把,妈妈揪着她的耳朵:“回不回?你到底回不回?”
小女孩从地上爬起来跑开:“我就不回,我就要在外面玩儿。”
妈妈大声呵斥道:“每天到了学习时间你就给我各种耍赖皮,怪不得你书读不出来,你就不是读书的料!”
一把拽起小女孩,往家里走去。
场景二
邻居家的孩子是一个男孩子,平时孩子有些调皮捣蛋,对学习也不是太伤心,再加上孩子爸爸是个暴脾气,孩子一旦有点问题,爸爸就会对孩子进行一顿训斥,在学习生更是如此。
每到孩子写作业的时间总能听到爸爸的训斥声。
孩子做一套数学试卷,因为孩子被扣分的都是一些简单算术题,于是对孩子吼道:“你能不能给我专心点!大题都做对了,怎么简单算术就错了呢?
你做完卷子之后都不知道要检查的吗?你是不是光想着玩儿了?你是猪脑子吗?”
虽说现在已经很少会有家长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了,但却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转向为用“吼骂”的方式。
这其中更多的也只是去发泄自己的情绪,从心理学来说,这种情绪的发泄,其实就是典型的暴力沟通。
虽然当孩子撒泼打滚、无理取闹的时候,采用吼骂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镇住孩子,让孩子保持听话,但这并不代表,遇到问题“吼就对了”。
因为你吼出来的话,到孩子那儿可能变成一把伤人的利器。
02
被暴力喂养的孩子很“可怜”
很多父母空有一颗为孩子好的心,却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常常因为不会好好说话,伤害了孩子却不自知。
情感忽视、否定打击、讽刺嘲笑、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都属于“暴力沟通”。
这样暴力沟通的语言环境,会对孩造成哪些影响?
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哈佛医学院附属美国顶尖的精神病专科医院神经病学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 认为,父母对孩子长期吼叫,的确会改变孩子的大脑,影响他们的智力。
Teicher 的团队分析了曾经遭受过父母言语暴力(吼叫、谩骂等)的成年人的大脑,发现他们的韦尼克区(主要负责理解口语)和前额叶之间的连接减少。
而这两个区域之间的连接越少,一个人的言语理解能力越差。
Teicher 说:“我认为这些人没有发挥出他们的语言潜能。”
也就是说,经常吼叫孩子,会让孩子失去自我表达的机会,禁锢思想的自由,会大幅度降低孩子大脑脑白质的活跃性,进而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
增加成为“问题”孩子的可能
孩子长期处于暴力沟通环境,心理扭曲叛逆,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吼叫,暴力等手段来处理,变得暴戾蛮横。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超限效应”。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8年的报告显示:
成长阶段遭受监护人打骂,吼叫的孩子,性格会自卑的几率占79.25%,而他们的犯罪比率高达42.59%。
养成孤僻性格,冲动易怒
长远来看,经常被吼的孩子,容易性格孤僻、懦弱、不自信,不善交际或处理人际关系。
或者孩子为了不被吼,努力顺应家长的想法,形成“讨好型人格”,小时候讨好父母,长大后讨好身边人,唯独没有“讨好”过自己。
尤其3岁之前,属于孩子行为教育阶段,他会下意识地模仿你的行为。当你遇事大吼大叫,孩子会传承这项“技能”,遇到问题也会通过暴躁和激烈的方法表达情绪。
03
非暴力沟通的关键:被爱、被尊重
每位歇斯底里吼过的父母,内心都装着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因为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却不是每个父母,都懂得跟孩子正面表达爱。
我们常常用错“爱的语言”,善于用愤怒、愧疚、恐惧的情绪能量,去震慑孩子,幻想着:
凶一顿,孩子就不哭了;
骂一顿,孩子就听话了;
吼一声,孩子就懂事了......
却忽略了爱、喜悦、平和的情绪能量。
著名心理学家David R.Hawkins,曾专门研究了人类的情绪能量等级,从最负面到最有能量,数值跨度为0-1000,结果发现:爱和喜悦的能量,远超愧疚、恐惧和愤怒。
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表达过:
“当我们消除那些责备、羞辱、批评和渴求的语言,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时,爱和尊重才真正的融入在生活里。”
反观我们和孩子之间,当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时,我们就很自然地使用一些批评、指责的语言。
但这样“暴力”的谈话方式,只会让孩子感到不被爱、不被尊重。
那我们如何用“非暴力沟通”和孩子对话呢?
非暴力沟通
第一步:不带情绪描述,你观察到的孩子的行为
我们先客观陈述,看到的行为,然后和孩子核对这个行为,
就上文邻居的例子来看,我们可以说:
“这道简单的口算题,你之前做错过吗?”
然后等待孩子回应,是或者不是。
第二步: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接着问:“你觉得你这道题做错的原因是什么?是上课没认真听讲?孩子做题的时候没有集中注意力仔细读题?”
这一步要控制好情绪,很多父母发火,是默认带入了孩子故意为之的剧情假设,情绪一旦被引爆,最容易失去理智。
然后等待孩子说出实情。
第三步:说出孩子行为带来的真实感受
假设孩子回答道:“做题的时候没有认真审题,开小差了。”此时我们要说出感受和需求。
“如果在考试的过程中,你还不能专心审题,就很容易因此而失分,学习成绩不理想。”
第四步:和孩子提出明确的请求
“爸爸希望你在做题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专注力,高效完成作业,节约更多的学习时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3个少,3个多”:
少否定、少评论、少命令;多说现象、多说感受、多说请求。
对每一位父母来说,不管是情绪管理,还是非暴力沟通,都是一门难啃的大课。
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控制好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控制自己,这是为人父母,给予孩子未来最大的精神财富。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