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怕老师,
上班怕老板,
结婚怕老婆,
出差怕老王,
走在路上怕老人,
所以,我发现一个道理:
带老字的人都是惹不起的!
孩子依赖性很强,什么都要爸爸妈妈帮忙,做不到就哭闹。去幼儿园哭闹,害怕和小朋友一起玩,走到哪里都要“妈妈”,只在乎自己的要求能否得到满足,不关心别人的困难和处境。生活常说的话变个说法,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立马见效。
邻居小美家里的男孩子,今年刚开始上幼儿园,入园第一天就经历了大部分家长都要面临的孩子和家长的“生离死别”,一开始小美认为这是换了新环境孩子不适应,等过段时间就好了。结果小半年过去了,老师单独联系小美,说孩子在幼儿园里很害怕和小朋友一起玩儿,吃饭睡觉的独立性也差,依赖的心理很严重。简单来说,就是不够独立。
小美一开始觉得老师是否言过其实,毕竟这个年纪的小孩子都差不多,心智不成熟,长大会慢慢变好的。直到幼儿园里举行活动邀请爸爸妈妈一起来参加,小美才发现别人家的小孩子确实和自己的儿子不一样。
回想孩子从小长大的过程,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在独立性的培养上,确实值得深思。
那么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抓住2岁叛逆期
孩子在2岁左右,会开始出现一段逆反心态的叛逆期。很多家长会觉得,叛逆期选择不理他视而不见就好了,叛逆期会慢慢过去,其实不然。2岁左右的孩子心智还不够完全成熟,又开始有了对世界大概的认知和自我认识。在过去2年的时光中,父母是自己可以予取予求的赠与者。孩子开始尝试自己穿衣叠被子扔垃圾也是在这个时期萌芽的。当孩子有意识独立做事情时,父母千万不要阻拦,或者认为孩子做不好就制止。
“不行!不对!你别碰!”改成“那你来吧。你试试吧。你想怎么做呢?你觉得应该怎样呢?”
诱导孩子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和自主完成的习惯。
减少生活小事对孩子的干预
父母可以在孩子做得不够好的时候默默再完善,但不要上来就制止或者代劳。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对自己穿什么有了一定的喜好和判断。在应季的衣服鞋袜里,每天早上起来可以让孩子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
“你穿这个。那个不好看。快穿!”改成“你想穿哪件呢?你觉得怎么搭配好看呢?你来挑吧!”
既充分尊重了孩子的选择权,也提高了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在思考穿搭的过程中,活跃了孩子的思维和判断,提高了孩子的美商,也更有了独立意识。如果当天搭配得不好或者不合时宜,孩子出门玩一圈儿回来后他自己会感觉到,这时候再问孩子是不是觉得这样穿不好,不好在哪里,换成什么样的会更好,在引导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孩子独立做事的品质。孩子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被尊重的孩子才懂得尊重别人。
妈妈的角色:从老妈子变成小公举
2岁孩子面对人生的两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依赖母亲的陪伴,孩子的意识中还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他会觉得自己就是家里的小皇帝,所有的人都要宠着爱着,稍有不满意不顺心就嚎啕大哭让照顾者来满足自己。仔细想想,再开明明智的父母,对待2岁以内的小宝宝就是这样的,但是2岁以后,照顾者尤其是妈妈的角色一定要开始转变。
从“你想不想吃这个?你饿不饿,渴不渴,累不累?”变成“妈妈想吃,妈妈饿了,妈妈渴了,妈妈累了怎么办?”
霍思燕在面对儿子嗯哼的时候,就做得特别好。
我儿子不到两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打雷下雨,我明显看出了他的不安和害怕。我对他说:“宝宝,妈妈有点害怕,怎么办?”孩子一把抱住我说:“没事妈妈,我来保护你。”夸奖孩子勇敢的时候不忘科普一下什么是打雷闪电,长知识的同时也让孩子成就感满满。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害怕过打雷下雨。
当孩子做什么事都喜欢“我自己来”,不愿意大人包办他想干的事。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孩子心理成长的好时机,不斥责不打骂,放手让孩子去做,适时在孩子面前示弱,勇敢有担当的品质从小培养起来。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