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给到孩子最好的爱?
有人说是给予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好的物质基础,好的家教素养。
诚然,以上都是答案,但是对于处在叛逆期的孩子来说,以上都不做数。
叛逆期的孩子,对于父母给予的爱,基本选择不予理睬,甚至喜欢反着来。
在孩子的一生中,会有三次明显的叛逆期。
父母每一次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处理的方式也应有所区别。
这期间给予孩子怎样的爱,采取怎样的教育,才会被接纳,被认可?
一、第一次叛逆期:2-3岁
两到三岁的孩子,猫狗都嫌的年纪。
这时候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原先乖巧懂事的小天使,似乎是一夜之间,变成愤怒的小鸟,脾气多到让人想把他重新塞回肚子里。
吃饭的时候,小手一推,小嘴一噘“不要”;
睡觉的时候,洗漱好刚躺下,立马又爬起来,闹个没完没了;
动不动就发脾气,抹眼泪大哭,要多委屈有多委屈;
孩子还小,打又不是,骂又开不了口,讲道理又听不懂....
父母显然很是无奈。
建议:
1、不要对孩子的无理取闹予以积极回应
这个时期,孩子的要求有点多,父母可以试着去倾听。
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懂得规则为何物,于是会一遍遍试探父母的底线。
此时,父母更要守住这条底线,一旦孩子碰触,哭再响也没用。
2、鼓励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虽小,但也懂得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为了不被忽视,总是会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分分钟可以从人畜无害的小可爱变为蛮不讲理的小闹腾。
此时,父母要帮助并鼓励孩子如何正确表达情绪,告诉孩子除了哭闹之外,表达情绪另外方式,好比如诉说,或者肢体语言等。
二、第二次叛逆期:7-8岁
七八岁的孩子,俨然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不同于婴儿时期的叛逆,这一时期的孩子会将叛逆贯彻得更加彻底。
出门不愿意父母拉手;
不喜欢父母叫自己的小名或者“宝贝”;
凡事都喜欢跟父母对着干,你说东,他偏偏要往西;
开始撒谎、找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变得爱哭更娇气,还不愿听你讲道理。
面对孩子脾气秉性的突然转变,以及强烈的逆反心理,父母应该怎么办?
建议:
1、不要限制孩子的自由,要民主,不要权威
此时的孩子,已经开始接触知识,想要脱离父母的掌控,急于证明自己长大了。
所以,不妨给到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在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情时,不要着急替孩子做决定,尝试着与孩子多商量。
逐步把自主选择权交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当然,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时,也应及时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2、培养孩子的兴趣
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父母也应尽量让孩子自主选择。
如果孩子表示不喜欢,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
询问孩子是否有别的爱好等,沿着孩子的兴趣方向培养,孩子高兴,父母也轻松。
这样孩子的学习动机才会增强,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第三次叛逆期:12-15岁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尤其是个子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但是与之成正比的是,脾气也越来越大,越来越令父母捉摸不透。
女孩,容易变得内向并会出现自我怀疑、愧疚或抑郁等情绪;
男孩,则在脾气性格上,更多出现暴躁和愤怒;
父母的苦口婆心在孩子看来,就是唠叨烦人。
面对此时孩子的敏感与暴躁,父母如果强行管制,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建议:
1、少份责怪,多份体谅,多点耐心和包容
这一时期的孩子,容易惹父母生气,更容易让父母伤心难过。
即便如此,也请少份责怪,多点原谅。
《小王子》里说:每个大人都曾是小孩,只是他们忘了。
不要忘了我们都曾经历过这一时期,也曾叛逆过。
所以请多点耐心与包容,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时期。
2、努力和孩子站在同一阵营,保持亲子沟通顺畅
不妨先试着和孩子做朋友,理解尊重孩子,才能正确引导孩子。
可以给孩子看一些励志类的书籍、电影,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以及学习的楷模。
尝试着利用榜样的力量去帮助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
3、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间,不要过多干涉,侵入太多
这一阶段的孩子,很多时候有些话不愿对父母说,反而喜欢和他人倾诉。
所以,千万别让孩子把自己封闭起来。
孩子有自己的社交,自己的朋友,或者自己尊敬的长辈,有可以倾诉内心的渠道,这些都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不要把孩子看得太紧,只要在底线、原则范围之内,请不要过多的侵入孩子的世界。
孩子叛逆期,父母越管,反而越反。
所以,不妨在坚持原则、底线的前提下,多听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减少管控,给孩子多一点爱的理解和尊重。
那什么是最好的爱?正如网上有言:
如果前方有一条我曾经跌得面目全非的路,
而你执意想要去。
我希望我爱的方式不是拼命拉住你说:不要去不能去,
而是给你准备最耐穿的鞋子,备好雨伞。
告诉你第二个路口地很滑,
第五条街道有小偷,
路边的切糕不要买。
告诉你:去吧,回来家里有饭!
我想最好的爱,应该是我爱你,而你是自由的。
这该是父母无论在何时,都应给到孩子最好的爱!
现在的时代已经变了,不要再用过时的方法教育孩子,要和他做朋友,学会理解他,现在的孩子已经学会了早早的独立,不要管的太严,要给他足够的爱,家里发生了大事,也要听取孩子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存在感,谁小时候不犯点错,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去责怪他,而要去劝慰他,其实他也不想犯错不要总是训斥孩子,要多和他沟通,让他明白你的良苦用心。我们也是从孩子时代过来的,应该以当时自己的想法看法,教育孩子。和孩子讲道理,站在孩子的角度替他想想。
同时,还要教孩子换位思考,让孩子明白你所做的事情的原因,双方互相体谅。疏比堵强、要多考虑他的感觉,目前是叛逆期,骂不得,而且多与他谈心,不要处处都管得死死的
叛逆指的是对旧的规矩、事物、观点不满,认为其不再适用于现在。虽然认识到新的事物有其不完善之处、并且不易验证其相对于旧事物的具体优越性,但在不满老事物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尝试新事物。对老事物的否定带有较大片面性和盲目性,往往默认老事物等同于无用、过时、腐朽等。
青少年介于孩童与成人阶段的青少年期,在儿童走向成年的过渡中,由于体格的急骤生长和知识、活动领域的扩大,心理与生理上的变化很大,青少年经常会遇到感情困惑和概念冲突。他们因为经历单纯而容易受伤,考虑问题因疏于周密而已走极端。所谓的“叛逆期”的一般形成年龄在10岁到16岁之间。常见的原因有:1、青少年的神经系统逐渐成熟,思维能力加强,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认为自己可以独立,不再像以往那样依赖父母;2、生理上第二性征的出现,让孩子产生了性别上的明显差异,继而影响情绪特征,青少年情绪上的容易不稳定;3、父母要求过于严格或过份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出现反抗或过度需求;4、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无法适应;5、学习氛围的影响,老师家长的教育引导方法不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6、不良同伴关系的影响。
“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叛逆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2、青少年情绪体验强烈而多变,经常失去平衡,难以自控,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症状,甚至产生自伤的意念和行为;
3、青春期是男女性别角色分化的关键时期,是男女两性认同其身份角色的关键时期,如处理不慎,将造成男生女性化和女生男性化等问题;
4、人格特征上表现为逆反、偏执、极端等特点;
5、人际冲突,常处于与父母等成人的冲突之中,代沟问题明显;
6.性心理问题,由于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缺乏,同学们经常产生性困惑、性价值观混乱、性保健意识薄弱、性罪错、性偏差等问题。异性交往问题也日显突出。
如何解决青少年“叛逆期”的心理问题?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呢?
3、善于分析孩子的要求。即使是非常荒谬的要求,也应该慎重考虑之后,给予响应与讨论,找出充分的理由,让他明白了你的看法;
4、只要与孩子有关的决定,都必须事先询问他的意见,认真倾听并与他讨论。千万不要强迫他们接受大人的意见,也应该给他留下可以自主的空间,让他有学习、思考空间;
5、要真诚的态度对待孩子,让他知道自己是被尊重的。在犯了严重错误之后,应该给予改正的机会,并给予支持与肯定;
做为他们的父母,必须重新调整自已的立足点,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面对所谓的叛逆,让彼此处在一个对等的位置,相互尊重。帮助孩子安全度过“叛逆期”。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