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厌学怎么办?
这一直是令父母头痛,甚至让整个家庭混乱的问题。当孩子出现厌学端倪时,家长应给予重视,及早积极地解决。
孩子厌学情况非常严重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更是刻不容缓了
PS:本已征得当事人书面授权同意,其个人信息已作技术处理。
01
第一次见到小温是两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她14岁,刚上初三,因厌学问题被妈妈带过来咨询。
最近一周,说身体很不舒服,头痛头晕、胃难受和胸闷,不肯去上学,可带去医院检查又没有病症,医生建议通过心理咨询来处理。
她点了下头,我尊重了她的意愿,于是将妈妈先请出咨询室。
02
妈妈出去后,小温开始忧伤的讲起自己的故事:
她是家中的独女,父母要求比较高,希望自己考上重点。
妈妈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经常唠叨、督促自己要好好学习,她对丈夫亦如此,爸爸为了逃避妈妈的喋喋不休,经常在外面躲着少回家。即使自己考了班上第一名,父母也从来不会肯定、鼓励自己,爸爸从不管学习,妈妈则是时时强调“危机意识”——不能骄傲、不进则退,要时刻比别人更努力来保持优秀。
感觉自己犹如西西弗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见备注),每天都要很吃力地把学习那块大石头推向山顶,一有懈怠石头就会滑落山底,自己还得重头再来。
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但慢慢感觉自己跟不上了,尤其是上了初中。越赶不上,越被妈妈唠叨、批评、督促,现在爸爸也加入了妈妈的阵营。
妈妈很不满意小温的成绩,为了在初三备考的这一年能够大大提升,在暑假里,妈妈帮小温报了一个精英强化辅导班,每天从早到晚高强度的学习、预习、复习,一整天下来脑袋是晕的,压力很大,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身体出现了失眠、头痛、消瘦的现象。
暑假班结束后,新学期就开始了,小温发现自己无法正常学习了,想看书、想听课,但看不进、听不进,感觉脑子如同浆糊一样转不动,晚上常常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哭,不愿意跟同学说话,没有能说真心话的朋友。
她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变成这样,自己原本是一个很爱学习的女孩,而如今,面对妈妈的要求,小温觉得很压抑和无力,内心很崩溃,身体变得虚弱。
03
小温的成长经历及父母的教育方式,使她在学业上面临巨大的压力,而假期的精英班导致了她最后的心理防线完全崩塌。
在小温的潜意识深处,学习跟痛苦、压抑、无助、沮丧等感受画上了等号,但凡触及与学习有关的事物和情景,比如看书、上课、做作业,便本能地陷入这些负性情绪的包围中。她被这些情绪浓浓地包裹着,难以找到出口,并出现抑郁早期症状。
因此,根据小温的现况,咨询要分为三步走,逐步攻破:
① 处理和转化小温内心压抑的情绪,改善她的抑郁状态。
② 进行亲子关系的辅导,改善家庭的氛围,成为可滋养的能量来帮助她走出抑郁。
③ 帮助小温重塑学习的价值,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04
经过谈话治疗后,我和小温初步建立了信任关系。
其后通过在咨询室内创造一种“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我鼓励她表达内心的想法——她的压抑更多来自对父母的愤怒,这些愤怒她无法在现实中跟父母去表达,一直强压在自己的内心,但愤怒并不会因压制而消失,它如同火焰,越积越旺,憋得她快要崩溃,而压抑的同时,她也会责备自己不够好、无能,难以达到妈妈的期盼。
我采用完型疗法的空椅子技术,帮助她通过意象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对话,大声喊出内心的感受。刚开始她不敢大声说,只是小声说了句“我很难受”。
我鼓励她继续、大声点儿,她慢慢放开自己,“我都被你们逼得无路可走了,我都要崩溃了”、“你们就知道学习学习,根本就不关心我”、“我生病了,你们从来都不问我感受,就知道催学习学习”....
释放后,我引导她说出自己希望父母如何对待自己,“我希望妈妈能少说几句,我已经长大了,晓得该做什么”、“我希望爸爸能多与妈妈说话,这样妈妈就不用老是盯着我了”...
我让她想象一下父母听到她这些话,父母会怎样回应。当她站在父母的角度去回应时,她慢慢能理解父母了,也能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和对她的爱。
有一次,当她表达了对妈妈的希望后,“妈妈”说,“我希望自己少说,少操心,可是我控制不住,忍不住。我太孤独了,你爸爸不愿意跟我说话,我也没有朋友,你是我的女儿,我不跟你说我跟谁说啊”,她边说边流泪。
我引导她把这份理解升华为内心的力量,最后,她跟“妈妈”说道:
“妈妈,我能理解你的孤独和寂寞,但你的情绪让我喘不过气来了。你是独立的个体,你有你的人生,你要为你的人生负责,你可以与爸爸好好说话、好好相处,你也可以去找朋友啊,没有朋友那就从现在开始去交往吧。这样我轻松一些,我才能够做好自己,希望妈妈能够信任我,尊重我。”
每次咨询后,她感到自己轻松了许多,西西弗斯的石头越来越轻了,对自己、对父母、对父母间的关系都多了一些理解。
这样一次次处理完之后,小温的身体不适已经渐渐消失,并可以回学校上课了。
孩子学习学不进去,是孩子不想学习吗?答案是否定的。
现在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成绩不好,将来上不了好。所以看到孩子不用功学习,就非常着急,想方设法让孩子去学习。一些家长啥费口舌,说破了嘴,孩子就是提不去精神,学不进去。家长看孩子学不进去就越急,就说的更多。家长说的越多孩子越学不进去,恶性循环。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实没有天生厌学的孩子。孩子一开始都是愿意学习的。那孩子现在为什么不愿意学了呢?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能尝点甜头,他就会又做越有劲。如果是不断的尝到苦头,他就会越来越没有兴趣了。
现在大多数的家长、老师是怎么做的呢?好一点的是把希望和要求埋在心里,看到孩子表现的好,就给予物质上的鼓励。如果孩子考的不好,他们就帮孩子一起分析原因。一般化的家长是不鼓励孩子,孩子考的好,他们也不表扬孩子。他们对孩子严要求。有的说:你考了95分,你班上有多少考95分的,你在班上排第几?孩子考的不好他们就开始唠叨了,又是这又是那的,说来说去。把孩子说的垂头丧气。差一点的是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考的好,他们会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想当年爸爸【妈妈】比你强的多,考了多少多少分;如果家长不行的会说:你有什么骄傲的,邻居的孩子某某某,每次都考多少分,比你考的好,人家都不骄傲,你应该向人家学习。如果孩子考的不好,家长就会指责孩子,平时不用功,孩子要是反驳,他们就会情绪化,批评甚至打骂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疲掉了,家长就对孩子进行讽刺。
现在这样的家长很多,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感觉是在为父母学习。就是好一点家长,用物质刺激的方法进行奖励,也是有害的。因为人对物质刺激的耐受性会越来越高,家长物质奖励的分量会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满足不了孩子的要求,到那时孩子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失去学习的劲头。
一般化的家长不鼓励孩子,还振振有词。他们说是严格要求孩子。看过我以前的文章写家长对男孩严格要求,对女孩平平淡淡,结果男孩都不成才,女孩都非常优秀就知道了。试想想一个得不到动力的航船能乘风破浪吗?这样的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考的不好时,不仅不给力,不支持,反而去说教,孩子能接受吗?
差一点的家长老是盯着孩子的学习,埋怨来埋怨去,批评来批评去,孩子受不了对抗几句,家长就骂,就打,孩子被搞疲了,家长只能讽刺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形成了对抗家长的心理,他们本能的用不学习来折磨家长。
这是家长的原因,当然还有社会、学校的原因。我们现在只讨论家长的问题。由此不难看出,孩子学不进去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学习的动力,而造成孩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家长不知道怎么去关心孩子,不知道去激励孩子。不知道对孩子的埋怨、批评、指责、讽刺、打骂的危害性。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结果是不好的。
孩子学不进去时孩子的心里比家长还痛苦,他们是多么想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啊。家长不但不去理解孩子,还想当然的认为孩子是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家长想尽办法去开导孩子,去说服孩子,结果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后孩子不理家长了,家长还认为孩子不通是不是小孩哪里不舒服啊,我宝宝不吃饭要不就是嘴巴上火,还是哪里不舒服。
一是,给点空间。人与人之间,包括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朋友之间要有合理的距离,太近了,会让人感到不自在,不舒服,憋闷窒息。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更要给他们自己观察,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自己提高的空间。不要把得太严,弦绷得太紧。否则,孩子就就会厌恶反感,失去兴趣。
二是,学会放开。不要事无巨细,样样弄得妥贴周到,不给孩子一点自己动手锻炼的机会。不要怕孩子弄脏衣服,打碎碗,跌破头,,放他去摔打去历练,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参天大树。不要怕他迟一次到,坐一次红椅子,挨一次批评,该孩子自己打理的事情就要他自己负责,决不包办代替。只有现在狠心,才有将来的放心。
所以,我觉得家长不应该只注意孩子的物质生活。在考不好时,只是简单粗暴的批评,这样不利于解决问题。
应该尝试去了解孩子的思想,去引导孩子,去鼓励他。真的不好管啊,150分只考了15分,就是找家庭教师补习得从头补啊,都14了,应该上初中了,那课程不是说一天两天能补上来的,这样的孩子对学习如果真的没什么兴趣,我们做家长的就别逼了,他们也是发育阶段了,强硬的让学习也不行,我看你就正确引导他们的做人道理吧,最起码初中一定要上完,那么小辍学很危险,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将来成熟了也就知道怎样自己生存,不是学习好才是人生的骄傲,你明白吗?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