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梦南,一位在半岁时,因一场肺炎致其两耳失聪,却凭着唇语,学会说话,与正常孩子一起读书,最终考上了吉林本科,取得了硕士学位,并且于2018年考上了清华的博士学位。凭着她的励志故事,她被评为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江梦南说的是对的。两耳失聪,对任何孩子,对任何父母来说,都是一场灾难。江梦南也是幸运的,她遇上了她的爸爸赵长军,妈妈江文革,是他们成就了她的今天。仔细看了江梦南的有关资料,明白了她的父母做到了这三点,成就她的今天,并且将会影响她的一生,让她终生受益。
首先是,当意外发生时,要学会面对。
江梦南的父母,是湖南郴州市宜章县莽山瑶族乡的一对中学教师。从女儿富有诗意的名字中,我们能看出,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儿一生,岁月静好。
可是命运总是爱捉弄人。当半岁之后,他们发现自己的女儿与其他孩子不同,对声音没反应,不会发声,太过安静。经检查,被医生判定为“极重度神经性耳聋”时,他们犹如晴天霹雳,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一度陷入恐慌和绝望之中。
他们不相信,也不甘命运会如此对待他们和他们的女儿。一到节假日和寒暑假,他们就带着女儿去做各种检查和治疗。什么偏方、针灸,只要听说哪种方法可能对女儿有用,他们都要试试。
现实是残酷的,它不会因为你曾做过多大的努力而有所改变。“世界医学还无法治愈,言语康复的可能性极小”的检查结果,让他们不得不去面对这个事实。医生建议他们把女儿送进特殊学校学习手语。
那江梦南的父母会听从医生的建议吗?答案是否定的。接下来就是他们的父母做了第二件事:自己与女儿一起学习唇语。
让孩子学习手语,江梦南的父母觉得这不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孩子,就真的与正常的孩子不一样了,他们不甘心。
作为知识分子,他们一直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通过大量的翻阅资料,他们觉得“唇语”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应该是开启孩子声音世界的另一扇窗。于是江妈妈带着梦南,来到湖南省聋哑言语康复中心,与孩子一起学习唇语,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掌握言语康复的方法,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10年的伴读生活。
在学校学习后,接下来就是枯燥的练习。江妈妈为了让女儿既能看到她的口形,又能看到自己的口形,她就在女儿的前面摆一面镜子,她坐在女儿的后面。遇上有些如“花”“瓜”这类口形差不多,但字不同的发音,江爸爸就参考莎莉文老师教海伦?凯勒的方法,让女儿用手来触摸自己的喉咙,和嘴吐出的气流的微小差异,来感知发音的不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岁半时,江梦南会喊爸爸妈妈了;2岁时,会说普通话,并且清晰地说出“瓜”和“花”;能分辨音调,还能说老家宜章的方言。3岁时,江梦南与她的同龄人一起上了幼儿园。
但好事多磨。当江梦南的爸爸妈妈,与小梦南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时,在小梦南要上小学那年,却差点儿让小梦南从此梦碎,就此止步不前。当时当地的各个小学校,都以梦南无法听讲,担心她学习跟不上,拒绝梦南入学。
江梦南的爸爸妈妈不愿让孩子进特殊学校,无奈之下,他们又让孩子再重读了一个学前班。利用这一年的时间,江爸爸江妈妈协助孩子加紧学习唇语。第二年,梦南终于顺利入学。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段经历,小梦南骨子里不服输的那股劲儿被唤醒,当初与她一起同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成了她要追赶的那道光,她努力地追赶着他们。
她的成绩说明了一切。小学四年级以前,她的成绩一直是班级前三名。四年级读完,她给父母说,她要跳级,要追赶到她昔日的伙伴。于是利用暑假,在父母的帮助下,她在家里自学完成小学五年级的课程。开校后,经学校同意,她顺利由四年级跳级到六年级,实现她当初的跨越梦想。
小学毕业时,她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后来考入,读硕读博。
当被评为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后,她成为新闻人物,但她清醒地认识到,她能从一个无声的世界走到今天,她要感谢她的父母,因为父母给了她最大的礼物是“唇语”,另两个是“面对现实”和“坚特不放弃”。
“唇语”让江梦南得以与外界交流,有了与正常孩子一起读书学习的机会;“面对现实”可以让她能冷静地面对自己所有的挑战,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坚持不放弃”让她一直在努力的路上,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直到更高的高度。
许许多多的人,虽没有高校的文凭,却靠着自己的能力,通过不同的渠道能够有一份薪资丰厚的工作,就好比网红,许多的网红抓住了网络这一机遇,适时的入驻了平台并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但许多数一数二院校的毕业生,拿着高文凭却始终找不到工作,我国当代作家王蒙曾说过这样一段犀利的话:不读书的挺能耐,书读多倒显得傻,为什么今天还是这样?
王蒙何许人也?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任多所教授、名誉教授、顾问、院长与名誉院长。
其文学作品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中国百花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众多荣衔,而他说出这样一段话,意思正如中国的一句老话一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在融会贯通,而非一味的读死书、死读书。
“为什么读书多反而傻?
读书的方式很重要,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要求我们多读书亦或是我们自发地去读书,但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正确的读一本书。
那就造成了很多人不会读书,同时有这么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不会读书的一种体现。
很多人读书囫囵吞枣,快速地浏览一遍就是读完了一本书,但你问他具体故事讲什么?书中体现了什么精神或意识?你最喜欢哪句话?你学到了什么?他却无法回答你。
那么这样读一本书只能是浪费时间,没有一点的收获,还不如不读书。
那么也有人看完书能侃侃而谈,看的书也极多,但一旦遇到什么问题,却又无法说出答案,这说明只会背却不理解。
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多的人只是单纯的读书并背诵,却不会思辨性地“读”,当你饮酒时会说出“金樽对月”,当你看到美景时会说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当你将“所见”与“思考”相互融合后,才是将书读进去了,因为书本中描述的是定式的,而生活会有无数的“意外”。
一味读书却不进行思考,你没有深刻的理解书中的故事以及其意义,便无法有效的利用书中带来的知识,从而陷入迷茫,失去了主见。
原先总有人说“看见即所得”,但其实这是错误的,应该是“所思即所得”。
看见,只是我们从环境吸收到的信息,这个信息呈现在我们的大脑中,当我们将呈现在大脑中的文字与图像进行过信息处理也就是“思考”,将原始的图文信息进行整合、剔除无效信息、保留有效信息并添加信息“MSG”,那些才能成为我们脑中的知识,成为我们肚中的墨水,这样才能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句话的存在。
佛教有两句话,“知识可以传授,但是智慧不可以传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代表了佛家非常重要的一点——“悟”,而这个悟靠的是“知与行的统一”。
读书只是一味地追求数量,这只是一种知识的堆积,“读书多反而傻”正是因为缺少自己的主见与思想,缺少智慧与悟性。
知识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与媒介进行传播的,可以通过书本、通过网络、通过言论进行传授,而这样只会“记”的人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传播媒介。
“读书太多却显得傻”,是因为这样的人只是一个媒介,一个传播知识的工具,所以不论读的书数量到底是多少,只是容纳了更多或更少知识的器具,而没有成为吸收知识的智慧人。
只是成为媒介的人,缺乏思辨意识、缺少属于自己的主见与思想,即是没有对知识的加工与信息处理也没有一个向内型输入,这样读书便一直无法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知识来自外界,智慧属于自己”。
但我们也不得不说,走入这样一个读书“误区”,也并不是全都是读书人的错,未能对学生进行“如何读书”的正确引导的同时,我们的教育体系也逐渐的让“读书”走入了误区。
国内的“应试教育”强调了应用性,就连读什么书学校都会列好了列表,让学生按照书单进行选择,强调“读书”的目的性是在阅读以及作文区块取得高分,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自主性有着极大的限制性影响,同时让“读书”变得过为功利化。
叶兆言曾经说过:“必读书是快餐文化,是提倡一种公开的偷懒,看上去正大光明、理直气壮,其实是一种纸糊的学问,戳穿不得。”
“一本书是不是应该读,只有读过了才知道。”,同时只读“书单”上的书,这会对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造成影响,因为这样的行为在潜意识地告诉学生“读书只是为了成绩与分数”,等到他们从高中毕业,脱离了应试教育,对书就不会再有渴求,因为书只是他们取得高分的工具罢了。
与此同时,书单的产生也产生了“读后感”这一现象,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阅读一本书,又或是根本不愿意读被指定的书,而读后感则就是在强迫学生阅读,过多的课程、作业让孩子无法静下心来认真的阅读,也无法在缝隙般的时间里消化完一本书带来的知识。
“消化不良”不仅浪费了“美食”,更容易让人对“美食”产生抗拒感,同时这样也会让他们丧失对“美食”的兴趣,这一行为在潜移默化的将读书与分数挂上钩,而真正的读书无关功利,也没有捷径。
为什么“不读书的挺能耐”?
正如前文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虽然没有经历过书面知识的传授,但生活就是百科全书,生活可以教会我们很多,当你游历了众多国家,你的见识自然宽广,当你阅过众人,你的情商自然过人。
同时你的思维无法被拘束,所有的思维都是经过实践所得,这更具有现实的融会贯通。
当我们进入社会后,评判我们的不再是分数的高低时,高情商、肯吃苦、更具有挑战精神的人,更能成为社会中的佼佼者。
而那些被制度打压的成型的“出厂产品”,则无法具有挑战性与贯通能力。
当然,这些成为佼佼者的人,不可能是全然一点知识都没有的人,他们只是通过了除“读书”以外的途径进行了学习,毕竟高楼大厦无法建造在松软的沙上,而真正的成功无法没有知识的辅佐。
到底该如何读书?
读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是在黑暗中可以使你窥见天光。
王蒙说“不读书的挺能耐,书读多倒显得傻”的目的不是让人们不读书,而是发问,怎么到现在了还有这么多人不会读书。
读书可以建立一个人基本的认知架构,读《悲惨的世界》观人性、读《论语》观儒学、读《生死疲劳》观时代、读《看见》观百态,读书丰富生命厚度,因此我们要多读书,多读书,但质量要大于数量,一旦我们陷入“读书越多越好的”思想局限中,这便意味着我们陷入了无意识也无意义的空洞阅读。
读错了书,人同样会变傻。
当下流行的各种言情小说便是很好的例子,王蒙也批评过郭敬明“人谦逊但文字华而不实、太做作,只是一味地将华丽的词藻进行堆砌。”我们阅读这些书是否可以获得知识?是否开阔了自我的眼界?是否收获了什么智慧?答案不言而喻。
我们必须要学会筛选读物,但不是说言情小说就一定无用,而是我们读书必须要杂,一味地读言情小说,心中便只有那点小情小爱,当你读的书杂了,你的世界便开阔了,同时选择图书可以从名著、文正苗启德家中挑选,他们的文字更具有广泛的力量,同时因为一代代的批判与筛选,名著的可读性会高很多。
读书也应当循序渐进,选择跟自己阅读水平相等或是难度略高一点的读物更好,如果选择了一本晦涩难懂的书,不管是读不懂亦或是读一半放弃,都是对时间的浪费,这样的阅读选择,降低了阅读的内向输入,事倍功半的阅读让人无法进行有效的知识吸收,同时这样的选择便说明陷入了误区,真正的智慧应当懂得选择。
阅读每一本书都需要有相匹配的知识基础和阅读基础,如果接触得不多,可以阅读同类的基础书籍或者浅显的书籍作为铺垫。
有了知识储备之后,阅读其一便能知其二三,能吸收更多的知识这就是循序渐进的阅读所带来的好处。
同时,我们不应该完全排斥工具书,王蒙就曾说过“什么都可以省,工具书不能省。”,工具书是为我们能够理解更多思想、阅读更多书籍的垫脚石,适当地利用工具书更利于我们理解文本的含义。
有一段时间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批评工具书,但工具书真的无用吗?不是的,但要善用工具书。
工具书能够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例如使用字典,中华文字繁多,我们必然会在一些阅读中遇到生僻字,善用工具书可以辅助我们的阅读。
其二,工具书的编排更加系统,有助于逻辑性的阅读。
工具书排版通常是非常规范且阅读方便、易懂的,其清晰的逻辑可以影响到我们做事的习惯。
第三,工具书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恒心。
第四,单独阅读工具书一般较为枯燥,但我们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的,同时也会教会我们人生的道理,人生总是有很多我们不愿意去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但当你坚持下去便会发现,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一定的缘由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人生收获。
同时,工具书也是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自身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一种手段。
就比如同音字其意思和含义是完全不同的,通过查询字典,我们可以知道文字本身的释义和渊源,就好比“珏”字义为合在一起的两块玉,用作人名则表示身份高贵、文采斐然,通过这些文字的释义、故事对文字有更立体、更丰满的认知,渐渐地便会发觉中华文字的趣味性与艺术性,同时对自身文化产生自信。
同时阅读不能追求速度,输入知识的质量才是重点。
读完一本书,和读懂一本书,天壤之别,过于快速的阅读便丧失了阅读的含义,如果不能领会理解书中带来的知识与含义,便不可能将知识灵活运用。
那些信息量巨大,文字晦涩接近学术作品一般的经典,想要真正读懂那就必然需要静下心来精读,甚至是一遍遍阅读体味其中、查资料、做摘抄。
王蒙说过读书时需要不求甚解,如果只一味地读书,却不认真体会其中滋味那边是“好读书,却不求甚解”的囫囵吞枣型阅读者。
同时我们应当适当挑战略难的阅读,正如老人常说:定目标不能太轻易达到,也不能太好高骛远,只有定在你跳一跳不太轻易够得着的位置才好。
阅读目标也是如此,只有适度的定制较难的目标,你才能发现自己的潜力。
读书的方式也尤为重要。
阅读时必须带着思辨的思维,文本是他人人生的缩影,文本真正想讲述的意义与逻辑并不会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将这些智慧与个人情感隐藏在句与句之间,需要我们坚持挖掘和不断思考。
同时因为文本必定含有个人情感与色彩,我们需要仔细辨别,如果我们用现在的思维与知识去审视前人的作品,必然有一些有失偏颇的地方。
正如“读书须有识,识应博且专”,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也就是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同时当一个人“有识”便会接纳千万的见识,不会局限于自己的一孔之见,更不会执一己之见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
读书需有识,不然即便读了万卷书,也只是一个有知识、没智慧、没主见、没思想的人。
读书必须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不管是一本书读半途而废还是脱离了应试教育就不再好读书。
毛主席说过: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最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水滴石穿,不是由于水的力量庞大,而是因为坚持不懈。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这样强调:“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也有名句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有恒心者,如驽马十驾,终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之效;而无恒心者,则如骐骥一跃,纵有千里之才,难行十步矣。”
从古至今,无数的文学中都告诉我们坚持的重要性,读书亦如此。
最重要的是,读书应当知行合一。
书可以看做是“理论”的一部分,光有理论是不行的,读书是无法代替实践所能带来的收获的,读书的作用就是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以及指导,同时规范化、系统化你的思维逻辑能力。
然而理论是需要不断完善的,因为存在信息滞后,有的书中的知识过时了,或已经推翻,就好比拿着冷武器对战热武器一般,只有通过实践验证,才能知道实践性、正确性以及其中知识的运用性。
毕竟读书不是把将大脑变成容纳知识的容器,而是要通过博览群书,将不同的观点吸收容纳,在不同的观点彼此碰撞融合并且经过实践的验证后中,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观。
但同时,光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撼动外界的,双管齐下才是有效措施,教育不应该将阅读题定下死板的答案。
正如那句话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从阅读中收获到的知识与智慧,尊重个人的想象力与体会,虽然会有大众的感想或小众的感想,但不应该将小众的感想直接划分为“错误的回答”。
教育也不应该定下死板的书单和负担过重的读后感,应该将“阅读”作为习惯,而非任务。
学海无涯,求知之路且长,阅读是一生的使命。
我们知道,孩子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生活给他们造成的影响将会持续一生。孩子若能对他的学校生活有一个积极的态度,那么,在任何地方孩子都能应付自如。所以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帮助孩子爱上学校。
告诉孩子无论他们喜欢学校的哪一方面,即使是不喜爱某一课程,他们也得学会适应和容忍。帮助孩子建立一种积极的心态,让他们发现他不喜欢的事情也有令人喜爱的一面。
2、仔细倾听孩子讲述发生在学校里的事情
无论孩子对学校生活的观点是否消极,你都应该用你的倾听技巧表示支持。即使你不同意他的观点,你也得确认他所说的。先和他们进入到同一个频道去交流,先让孩子接纳你,然后再影响他们,进而改变他们。
3、配合你孩子的动作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大于和等于的关系,大于是指辈分,等于是指人格上的平等。如果孩子坐着,你也跟着坐着,如果孩子站着,你也站着。配合孩子的身体语言,可以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
4、不要急于做法官
5、同你的孩子讨论学校的重要性
6、帮助你的孩子建立对学校的积极的信念
如果孩子能够有积极的信念,经常自我激励,他便能避免失败。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激励的目标;其次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暗示,要用积极的信念“我可以提高”或是“我可以得到帮助”来取代孩子那种“学校很糟糕”的消极信念;其三,家长要在实际行动中肯定孩子取得的每一进步,常常鼓励孩子。
如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可以请教老师;遇到交际上的困难可以请教父母,也可以形成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的消极的情绪在日记里发泄;还可以从书本上学习一些面对学校生活的有用方法,甚至可以在网络上寻求帮助。
但要忽视学习成绩要明白你的孩子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价值。学习成绩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你要看到孩子的所有方面,特别是他与众不同的优点和长处。我说点拙见:
1.首先家长要冷静,三次深度呼吸,缓解情绪,控制肾上腺素的水平。
2.放下家长的身段与孩子如同朋友般的真正地聊一聊,弄明白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我的建议是可以找个吃饭的机会,非常放松的两个人闲谈。不要生硬的跟孩子说:“过来!我跟你聊聊!”那孩子断然不会接受,你还没开启那扇门就已经给他加了把锁。)
a.是对学校的氛围不满意?
b.是受同学或者老师的干扰?
c.对学习的知识觉得很难弄懂,压力大,因而越来越没兴趣?
d.对教育体制不满?
e.受到校外人士的干扰?
f.网游玩多了,不想去上学?
3.弄明白原因之后要细心的沟通,此时的关键是千万不要从家长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朋友的角度出发。可以试着说:“如果是我,我会俯揣碘废鄢肚碉莎冬极怎样怎样。”让孩子对您有信任的感觉。我相信,只要沟通和诱导得当,孩子一定会愿意去上学的。
想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开心地度过,父母可以运用一些小的策略,例如:
1、上幼儿园前,先告诉宝宝:“你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下午放学时,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亲并没有扔下他不管,他还会回到父母身旁的。
2、送孩子上学时,如果母亲向儿子诉说她对丈夫的种种不满,而尚未懂事的儿子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在这种处境下去幼儿园,就容易产生焦虑与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不高兴的样子,以免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为父母担心,这可避免孩子因为你的苦恼而加重他的焦虑。
3、一些父母因为孩子舍不得他走,但又要赶着上班,只好偷偷地离开幼儿园,这种做法只会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与害怕,因此父母亲最好在幼儿园里安顿好孩子,让他感到放心,然后再离开。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让你离开,你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否则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不利于焦虑的消除。
4、父母亲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大些,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5、还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里好玩的玩具和积木吸引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6、如果孩子对母亲依赖心理过重,可让爸爸送孩子上幼儿园。幼儿园的孩子不想上学是很自然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前做什么事情都会很自由自在,想怎样就怎样,现在上学,虽然有好多小朋友一起玩,但是感觉身边缺少亲人,一下子改变生活环境,环境不习惯,令他不想上学。为了让他上学,唯一的方法是“哄”!只要孩子能最坚持上多三几天学,孩子接受上学的环境,自然就会上学。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