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安徽叛逆孩子管教学校!

孩子离家出走过夜(离家出走怎么过夜)

发布日期:2022-05-05 浏览次数:

我弟弟在读初一的时候干过离家出走的事情。

话说那是1990年,弟弟因为英语学得不好,整天被老师罚抄。有时一个单词没有听写对,就要被罚抄100遍。为此,弟弟他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动不动就逃学。

有一次,他在几个初三学生的怂恿下,撬了老妈的木头箱,从里面偷得300多块钱,和他们一起离家出走了。

吃晚饭的时候,我们一家人找不见弟弟,就去问班主任,班主任就说他整个下午都没去上学。我爸爸的一个同事,他侄子和我弟弟是同学,下午也没去上学。

我爸爸和那个同事饭也没顾得上吃,到处去打听,终于得知弟弟一伙人商量好了,到离家不到100里的一所武术学校学习武术去了。

父亲和他的同事骑着自行车连夜往那所武术学校赶,骑了几个小时到达目的地。结果到学校一打听,人家说根本没见到那几个小孩子。

父亲他们俩人只好懊恼地回家。

回到家里已是第二天。就在大家心急如焚的时候,弟弟偷偷摸摸地回来了。

我是第一个发现他的。他躲在楼梯口,探头探脑,看见我,朝我使了一下眼色。我示意他不要做声。

我悄悄地走近房里,把母亲叫了出来。母亲看见弟弟,喜极而泣。

母亲把弟弟回来的消息告诉父亲。父亲暴跳如雷,解下皮带准备狂揍弟弟。母亲哭泣着求父亲,父亲平静下来了。

父亲把弟弟叫到跟前,问他昨天晚上在哪过夜。弟弟回答说:在船上。原本打算坐船去那个武术学校。可是那几个读初三的人没有带什么钱,他们叫我把钱给他们保管,我没有同意。因为大家意见不统一,所以就回来了。

听了弟弟的话,父亲陷入了沉思当中。

后来,父亲也没有揍弟弟,只是让他跪在小石子上反思。母亲心疼他,他跪了一个多小时就被母亲拉起来了。

此后,弟弟再也没有离家出走了。


前几天看了个采访,让我感到很震撼。

被采访的人叫做加山一马,56岁,是个日本人。

他的故事被人们知道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记录成了书籍,还被翻拍成了电影,更是被人称作是现实版的“鲁滨逊漂流记”。

他13岁开始流浪,在山林里整整生活了40年。

他跻身于洞窟来遮风挡雨,饿了就去狩猎,渴了就喝山间的溪水,冷了就用动物的皮毛给自己做衣服......

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们听后惊讶不已,这不就是“人猿泰山”和“鲁宾逊漂流记”的合体?

13岁以前,加山一马有一个家,家里父母双全,还有兄弟姐妹,一家人每天都在一起生活。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13岁的男孩离家出走,宁肯住在深山老林里也不回家呢?

家暴。

离开父母40年

是我做过最正确的选择

加山出生在群马一个很贫困的家庭,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

按理说,家里条件不好,饥一顿饱一顿也是正常,可加山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家里的重活他都要干,可吃饭的时候,只有他没有菜吃, 这让加山觉得很委屈。

因为他总干活身上脏,其他兄弟姐妹还都排挤他、嫌弃他。

除了这些,最让他忍受不了的,就是经常挨打。

父母一言不合就对他拳打脚踢,把他倒挂在树枝上,在寒冬的时候,还会把他扔在雪地上过夜。

他被父亲打的时候,母亲若无其事的在旁边吃饭,不仅不安慰儿子,反而也会对他动手。

终于,再一次被绑起来虐打后,加山决定逃离这个病态的家庭,他将目标瞄准了一个拥有很多山洞的大山。

他带好了盐,火柴,干酪,刀子,磨刀石后,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凭借和父亲学过一些野外生存和狩猎知识,加山艰难地开始了他的山林生活。

运气好的时候,他能打到兔子、鸟和野猪,运气不好的时候,一个小感冒就差点死掉。

山里的日子不好过,可加山却一次都没有想过回家。

“我经常几天都不能进食,这就是我为什么经常又饿又疯,可我永远不会回去,如果我回家,还不如死掉

只有家里的小狗陪着加上一起流浪

40年后,加山被人们发现,回归了社会生活,在回归社会前,他曾经遇到一对老夫妻。

这对老夫妻并没有被加山原始人一样的打扮吓到,反而友好地给加山饭团吃,还带他回家住。

吃了饱饭,洗了暖暖的热水澡,睡在软乎乎的床上,这种感觉好遥远,但又好幸福。

老夫妇曾经有一个儿子,后来死在战场上,他们看到加山时很开心,拿他当儿子一样照顾,加山也感到了来从未感受过的温暖。

但就在老夫妻询问加山“要不要留下?”的时候,加山还是拒绝了。

“从来没有人对我这么温柔,可我真的很害怕。”

时间早已让加山身上的伤口愈合,但永远无法医好他的心。

有研究发现,在一些遭受父母殴打的孩子身上,会有类似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还会在相当程度上诱发其他的心理问题,比如极度消沉、拒绝社交、甚至自杀、自伤倾向。

挨打的孩子,无法接受别人的爱,家暴的阴影永远把他们关在了心门里,一生苦苦受折磨。

经久不衰的“棍棒教育”

先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截图。

画面里的女孩经常遭到父母的暴打,她不敢还手,甚至连弟弟都欺负他。

小小年纪,却成为了家里人的出气筒,太可怜了。

时至今日,抬手就打的棍棒教育依然存在,究竟是为什么?

1. 我养你,你就是我的

有一部分父母总是习惯地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物品,认为我生你养你,你就应该对我敬仰、服从,感恩戴德。

言下之意,我是你老子,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电影《狗十三》

这种父母的教育字典中没有“尊重”二字,他们认为父母与孩子是绝对压制的关系,如果孩子要反抗,他们多半会说:

“我怎么生出你这么个不孝的东西?”

2. “打是亲,骂是爱”的绑架

《我是演说家》节目中,心理咨询师赖佩霞曾经说过:“很多的父母,都会对孩子说,我骂你是因为我爱你,不要还嘴。”

打孩子的父母,满口说爱,却面目狰狞。

谁会承认自己不被爱呢?于是,孩子在一次次的打骂中,就会努力说服自己:

原来,打骂也是爱啊!

当挨打的孩子长大后结婚生子,他就会用父辈“爱”他的方式,去“爱”孩子,甚至包括伴侣。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千百种,每种方式有利有弊、有方法可讨论。

但有些父母偏偏选择了最错误至极的方法,打孩子是教育者无能的表现,是父母情绪失控的恶果。

别再用“生养”抬高自己的责任,那是你自己选择的人生路;

别再以“爱”为借口为你的无能和鲁莽开脱,真正的爱不是非打即骂。

父母正确的爱

是孩子一辈子的甜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父母如何做到从不打骂孩子?

下面有一个很正能量的回答:

我今年27,我爸妈从未打过我和姐姐一下。

他们不光没打过我俩,连看到有人打孩子都会很愤怒,在他们常说“打孩子干什么,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

我爸妈都不是脾气好的人,爸爸年轻时总跟人打架,妈妈和人吵架时也很凶,但我家从不打孩子。

但我并没有长成农村那几个经常打孩子的大娘口中的“混世魔王”,我从小很懂事,不哭不闹,不耍小脾气,是“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问我爸妈,怎么养的孩子这么听话?

在我看来,我们家没有阶级差距,我知道我可以和他们交流,我做任何事只要跟他们讲明白,他们就会支持我。

没什么特殊的教育方法,没什么教育专家的指点,父母对孩子做到了“尊重”,是应该的,也是难得的。

父母养育孩子的目标,首先是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这份健全的人格,是父母给孩子最实用的礼物,在尊重下成长的孩子,心中有爱,这份爱带来善良、自信和安全感,无论走到哪里,内心都坚定无比。

搜索标签:

官方微信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