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们总是认为学生时代是孩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许是自身抱着对学生时代的怀念之情才会把这种想法寄托在孩子身上,但孩子就是觉得读书无聊,没意思,从而对学习不积极,消极、抗拒。
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尚未成年的孩子由于人生经验不丰富、心智不成熟,几次考试受挫、在学习中获得不了乐趣后就容易轻易言弃。
不同类型的学生,表现虽然有差异,但是都会对成绩产生很大的影响。
那么,身为家长,又该如何帮孩子们悬崖勒马,让他们能够重拾对学习的信心呢?
之前看到过这样一个新闻:
河南信阳,一个四年级的男孩不好好学习,上课不积极还老调皮捣乱,老师说也不听,就让父母领回家。
爸爸一生气,就把他带到叔叔那里,让孩子跟叔叔在工地干活。
结果,跟叔叔刷了两天防水后,孩子受不了了,主动要求,还是回去上学吧。
重新回校后,孩子学习态度积极多了。
这属于体验派教育,的确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让孩子去打工干活不少父母都会有点舍不得,如果没有熟人也会不放心,其实还可以带孩子多走几个地方,看到世界的多样性,孩子才会明白自己的渺小,认识到,上学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
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
看真实的人生?
一个妈妈说,她以前带孩子出远门,要么选择飞机,要么高铁出行。
有次十一没订到票,她就带孩子坐了一次绿皮火车。
从一上车起,孩子就捂着鼻子,满是嫌弃的表情。
孩子还很惊讶:火车上居然有人站着,还能抽烟……
孩子以为,火车都像高铁、飞机上一样,整洁、有序,都是衣着干净,推着行李箱,气定神闲的乘客。
没想到,绿皮火车上,闷热、拥挤。有拎着蛇皮编织袋、胡子拉碴的人,还有脱了鞋,露着脚,不顾形象,蜷缩在座位上睡觉的人。
在各种交通工具里,孩子能触摸到最真实的生活。
看到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孩子才会深刻地明白:
这个社会,是参差不齐的,而人和人之间的生活质量,也是千差万别的。
好的生活,是要通过双手和智慧,自己去创造的。
在招聘会上
孩子能看到进社会的门槛?
虽然我们常说英雄不问出处,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
但是在招聘会上,职业要求、应聘资格、薪酬待遇,都是明码标价的。
这能让孩子看到——进社会,不是什么都不做,只要长大就行。
每个人必须要掌握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顺利迈进社会的门槛。
在求职节目《学霸是怎样炼成的》里,一家企业的人事部经理就自爆:
她们在招聘现场,会首先把应聘者的简历分类。
985等重点院校的简历放一边,其余普通院校的简历放另一边。
招聘结束时,只带走985院校的简历,普通院校毕业生的简历,会直接让保洁阿姨收走。
很多毕业生,投了那么多简历却石沉大海,就是因为,他们上的学校不是重点,所以简历都没有机会被看一眼……
很扎心,但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还有一种招聘会,叫劳务市场,是很多靠体力打零工的人去参加的招聘会。
他们能选择的工作,每一份都很随机,即便顺利找到工作,也没有什么未来的。
大多数是:出一分力气拿一分钱,纯靠体力劳动换取报酬。
每一份工作,都值得被敬重,但孩子们也有必要懂得:
跨入社会,是有门槛的。现在用功读书带给你的,会是更多选择的机会。
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现在就要努力。
去山区看看
感受社会的参差?
有一部《支教纪录片》,拍摄于2019年。
真实的纪录让我们看到,即便现在,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孩子们,学习、生活条件,依然不富裕。
冬天,孩子们在教室里也要穿棉袄,小脸小手都冻得通红。
下课后,他们没有塑胶跑道,也没有那么多体育器材,几个孩子在草地里滚着玩。
孩子们每天的作业,没有人辅导,要纯靠自己完成。
不仅如此,有的孩子,还要帮家里做农活。
很多孩子还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孩子们想念父母却见不到,经常性的情绪抑郁、低落。
亲身感受了这些基层生活的现状,孩子对社会的理解,才不仅仅只是依靠想象。
看过同龄人的生活,再对比自己的生活,孩子就会明白:
好的生活,不是一种理所当然,你所拥有的一切,都值得珍惜。
记得教育家加里宁说: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个知识,而且还应有他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象的态度。
用生活去教育孩子,看似残忍,却是效果最好的。
孩子最终会明白的:
读书时没受过的苦,生活会一点点,加倍还给你。而几年轻松的青春,换来的,可能是长久的后悔。
主动学习,靠的是孩子的自觉性。
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情形大多都是父母跟在后面监督、催促着孩子,一松懈下来,孩子也变得懈怠、只想着玩。
比如教孩子学钢琴,家长一放松,孩子就打马虎,结果孩子学得痛苦不堪,家长陪得也心力交瘁。
其实,想让孩子主动学习,下面这5点十分关键:
??
01
不过分唠叨、督促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沉迷玩耍忘记学习,就会忧心忡忡、焦虑万分,于是赶紧催着、提醒孩子去学。
可是渐渐就会发现,刚开始说或许有点效果,孩子乖乖听话学习,可是后来唠叨越多,孩子越不自觉。
很多孩子的内驱力,都是在父母日复一日的唠叨中被消磨殆尽的,变得拖延、懒惰、懈怠。
于是演变成这样的情况:父母不说,孩子就不主动学,到了后来甚至说都说不动他,因为孩子已经觉得厌烦,对学习越来越丧失兴趣。
因此,父母生活中一定要减少唠叨说教,长话短说,引导孩子懂得为自己负责,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不是家长天天操心。
??
02
早早定好规矩、严格执行
我们首先要清楚,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形成的,它是一次次的行为不断重复而形成的。
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前提就是要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
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不在于家长每天催促,而是要求孩子每天做到。
没有哪个孩子打小就懂得要怎样学习,学多久,他需要父母给他立好规矩。
比如每天回家后写好作业再玩,而不要拖到临睡前;每天半小时阅读;每天上课前提前预习新内容,等等。
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及早给他定好学习的规矩。
定好规矩后,父母要和孩子一起严格遵守,不按规矩来就给予相应的惩罚,比如减少玩游戏的时间。
坚持原则,不要随意变化,否则就会破坏规矩的有效性,最后形同虚设。
让规矩来督促孩子自主学习,而不是家长絮絮叨叨的督促。
??
03
不包办代替,创设宽松的家庭环境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最关键的一点是给孩子自主感,那就是孩子的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
很多父母喜欢为孩子操持学习上的一切,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玩,形成一种绝对支配和被支配的气氛,这对孩子学习是不利的。
家长可以多用正苗启德的方式来指导孩子,在按照规矩的基础上,多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
鼓励孩子自己安排学习,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主动性。
除了父母的参与方式,家庭氛围也很重要。
严厉的气氛并不适宜大脑思考,学习是大脑的活动,大脑如果处于恐惧和惊惶之中,是不可能出现积极状态的。
比如现在学校都鼓励家长陪孩子写作业,可是很多家长却领悟错了“陪”这个字。
他们把陪孩子做成了监视孩子写作业,一发现写错马上指出来,甚至开始责骂。
孩子时刻感觉背后有双眼睛盯着他,一不小心还会挨骂挨打,哪里有心思集中注意力学习,重点都放在诚惶诚恐地担心自己不要出错上了。
家长不要将家庭气氛营造得过于严厉、苛刻;尽量包容、宽容一点,少拿孩子与别人家孩子作比较,少一点威胁,多一点鼓励。
??
04
给孩子设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如果一段路程我们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很快就会丧失兴趣、失去信心、难以保持前进的动力。
学习也是一样,没有学习目标的提醒和激励,孩子很难积极投入其中,更加不会主动地去探索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
家长要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常常与他探讨,协助孩子树立明确且适宜的学习目标。
一个适宜的目标能够激励孩子努力追求知识,主动地学习。
除了自主感,培养孩子学习主动性另一个关键,就是让孩子产生学习上的成就感。
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的目标要求应该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并做到因人而异。
让孩子通过完成一个个阶段性的小目标,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觉得自己能行。
孩子对每一次学习都感到愉快、喜悦,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浓厚兴趣。
??
05
家长以身作则
除了以上4点,父母还需要格外注意,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想学好,而是环境影响了孩子。
喜欢看电视的家长,试想一下如果自己下班后只会看电视,却叫孩子去写作业,这样的做法孩子会怎么看呢?
孩子是懂得比较的。如果你的孩子做不到主动学习,首先要思考一下自己做到位没有,自己做好了再去教育、正苗启德孩子。
如果家长本身每天在家里只会打麻将、打游戏、看电视,没能给孩子创造一种适合学习的家庭氛围,那么孩子是不可能听话地主动学习的。
因此父母要懂得以身作则,不要说一套做一套。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需严格要求自己,看看书、认真工作、做家务,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良好、温馨的学习环境 。
看年纪多大,有一段时间是叛逆期,作为家长要正确引导,劝说,必要的时候,由于孩子还小,价值观未必正确,不排除必要的时候家长要采取略微强硬的手段。怎么没种情况啊,我家宝宝9个月都爱出去玩,回家就哭。在家里就闹着要出去,整天不会好好坐着,一下就要闹出去。我也郁闷。妈妈不用担心,还是正常的,等宝宝再大点再跟宝宝好好说。
爱玩是孩子是天性,每次要耐心去教育,玩好了天黑了,该吃饭的时候要赶紧回家。多教育一下就行了。以后出去玩之前,要说清楚几点钟回来,快到回家前10分钟,做提醒。让小孩有个心理准备。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