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妈咪
情景一:
陈红带儿子逛商场,儿子看到货架上的玩具吵着要买最大的无人机回去玩。陈红家里虽然条件好,但也知道这要求过分了。价格九千多不说,从以往的经历上看儿子对飞行类玩具并不感兴趣,花九千多买个摆设?
几经交流无果,陈红最终把儿子拎出了商场。
情景二:
梅梅在辅导儿子功课,儿子遇到了一个难题:15+6等于多少。梅梅给儿子设定了一个算题模式,15的1是老大5是老二,老二相加超过十,老大就得拿走一,这样算下来“老大1多了一个1变成了2,老二相加5+6=11只剩下了1,于是15+6=11就算出来了。”
儿子疑惑道:“老大不要怎么办?”
梅梅气道:“不要不行,必须得要。”
儿子无奈道:“那你得说清楚,我哪知道老大要不要?”
梅梅一拍桌子:“说那么多废话,说了必须得要!”
情景三:
小林平时很乖很听话,可爷爷奶奶一来,小家伙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撒泼无赖各种不乖。
每当这个时候,小林妈妈就显得很无奈。强行教育孩子怕伤害到老人,不教育孩子,眼看就要习惯了。
这三个问题是我们教育孩子过程中经常经历的问题,也是很有代表性的问题。
仔细观察,我们能发现:孩子不遵从父母的思路或者意愿,往往是心理因素在作祟。或者是爸妈的表达方式让孩子产生了不快,或者是孩子自己的思路被爸妈否定,又或者孩子觉得有人撑腰了就可以放肆了。
面对这些无从控制的心理因素,教育问题就显得棘手起来。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三松三紧——弹性教育。
第一松:对待孩子的认知
孩子都有自己的认知,虽然孩子的人生经历并不多,但在有限的经历中孩子也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认知。比如,火会让人感到疼、水是流动的。孩子有这些客观的认知,也有不切实际的感性认知。就比如上文中,孩子对于数学题的计算,梅梅儿子认为数字老大1是有情感的,他可以拒绝接受老二的赠与。
对于这些认知,父母的态度一定要松。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老大是个慷慨的人,不管谁给他数字或者谁要借他的数字,老大都愿意。”这样一来,非但解决了孩子的认知问题,一道枯燥的数学题也变得有情感了。
第二松:孩子的自我管理
三岁之后孩子会逐渐脱离父母的管辖,开始进行自己的探索。比如,他们会尝试着锁房门、尝试自己开水龙头等等。
这些其实就是孩子自我管理的开始,孩子对自身行为和意愿有了更明确的表达,需要通过这些表达方式满足好奇心。当孩子五岁之后,自我管理已经进入了更高的高度,孩子开始习惯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非父母的方式。
面对孩子的自我管理,父母也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比如,看到无人机想要买,我们可以用模型机让孩子感受其中的乐趣。当孩子通过自己的接触发现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玩具,问题也就解决了。
当然如果你问孩子这时候肯定会偏执,不想玩也得买。那只能说没跟你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你对孩子的自我管理太严格了,孩子已经失去了主见。
第三松: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
过于严格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压抑的心理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良好的宣泄就会逐渐积压,形成心理负担。
就像情景三那样,爷爷奶奶一出现,孩子就知道靠山来了,这些心理负担就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孩子当然会变得肆无忌惮起来。
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柔软而部室原则的情感态度,这些都有利于拉进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信任感。
当孩子出现情景三这样的现象,这已经说明孩子对你不信任了。
第一紧:习惯问题要抓紧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爷爷奶奶一来孩子就放纵自己”也是一种习惯,这种心理习惯也需要我们足够重视。纠正这种心理习惯一定是从建立信任感开始的,而不是威胁孩子“爷爷奶奶来了也没用!”
第二紧:原则和安全问题要抓紧
原则问题的范围很宽,如果你的孩子情商不高、与人沟通不顺畅,那么尊重别人就可以当做原则问题来看待,因为尊重别人就是提升情商的前提。
当然了,安全问题显而易见,水电煤气火,这些极容易引发安全隐患的问题必须要时刻抓紧。
足够的重视,才能孩子的生命安全,不容小视。
第三紧:自我规划要抓紧
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自律能力的提升、意志力的提升、逻辑能力的提升都有助于实现这个过程。
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其实就是孩子自我规划的开始。
我们建议,从孩子三岁开始就要进行一定的自我规划训练。比如,吃饭时让孩子准备工具、打扫卫生时让孩子规划打扫的顺序。
通过参与感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并以此激发孩子主动自我规划的心理诉求。
教育有弹性,孩子才会有喘息的余地。过于紧,会让孩子无法呼吸,他感受到的只有紧张、压力;过于松,孩子虽然会轻松很多,但成长就成了问题。
做好三松三紧,轻松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
1.不要总对孩子“发火”,批评的语调要比平时说话的语气低沉,这样既能控制自己的理性,又能引起孩子对你话语的注意。
????2.批评和责备的时间不宜过长,过长时间的批评会引起孩子的厌烦心理。
????3.在外人面前尽量不要批评责备孩子,这样会上孩子的自尊心。
????4.要经常夸奖和鼓励孩子,即使是在失败的时候。如孩子第一次考试考了59分,你可说没关系的,以后你要努力呀!下次一定会考95分的。
????5.对孩子犯的同一错误,最好不要用同一语言进行指正。如孩子做题粗心的毛病,第一次你可以说:“认真点,不要当小马虎呀”;第二次你可以说:“仔细点,你就快成马小虎了”;第三次你还可以说:“怎么这么不用心呀,你难道真的想当马虎大王吗”?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