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安徽叛逆孩子管教学校!

全国中学生犯网瘾的有多少人(有多少中学生有网瘾)

发布日期:2022-05-23 浏览次数:

一、非健康触网给青少年带来的犯罪隐患p>

根据2009年,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CNNIC第24次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青少年网民1.67占网民总数的亿人55.9其中未成年网民占%55.6%。网吧上网的青少年比例为57.5其中%,48.4%的中学生在网吧上网。在青少年网民中,有9.72%的人有网瘾,也就是1600多万青少年有网瘾。大约87%的网瘾青少年是对网络游戏成瘾。农村青少年网民在网吧上网比例达65.4%,农村未成年网民在网吧上网比例高达61.6%。这一系列的数据,既包含了互联网普及程度提高的喜悦,也有对青少年不能健康上网所带来犯罪情况的担忧。青少年的不健康上网数量的庞大,不仅这些问题在读上面数据时会跃然心头,甚至上面的数据会让我们触目惊心。特别是网络游戏成瘾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所急需的解决措施已是刻不容缓。

去年11月22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京发布我国首个有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调查显示,全国青少年网瘾比例13.2%.本次调查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和4个直辖市开展,同时在中青网、人民网和搜狐网进行网络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2500余份。

调查发现,男性网瘾比例高于女性网瘾比例,未成年人网瘾比例较高,初中生和职高学生网瘾现象最为令人担忧,其中初中生、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职高学生中网瘾的比例均达到20%以上;而政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中生中的网瘾比例相对较低。年龄越大,上网成瘾的比例越低。13岁至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而30岁至35岁的网民中网瘾比例最低,网瘾群体偏重于玩网络游戏。

该报告还对网瘾评判标准进行了界定。参与此次调查的华中师大特聘教授、“戒网瘾专家”陶宏开表示,不能以上网的时间长短等作为评判标准,而应该以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作为标准。报告还列举了3个网瘾特征:总是想着去上网;每当互联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

中国网瘾人数

中国的网民已经有9000万人,其中1300万是游戏玩家

以下是一些2005年的数据统计,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

l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在非网瘾群体中约13%的网民有网瘾倾向。

l其中,初中生达23.2%,职高学生(20.5%)中网瘾的比例达到20%以上。

l在性别差异上,男性青少年网瘾比例为17.07%,女性则为10.04%。

l年龄分布上,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17.1%)最高。

郝向宏估计:在全国1650万未成年网民中,约有近245万着迷上瘾,难以自拔。

陶宏开个人的调查显示:河南的1500多名未成年人罪犯中,因上网成瘾导致犯罪的占70%,而在北京这一比例达到了90%。

2005年6月起上海市一项针对上海市2125名11-17岁初中、中专、高中在校生进行的“网络成瘾”调查显示:青少年轻度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1.6%,中度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2.5%,重度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0.1%,总发生率为14.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12—16岁的青少年是网瘾高发人群。虽然目前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既往研究显示,游戏成瘾的流行率约为0.7%—27.5%,其中不乏一些极端。

游戏成瘾危害大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成瘾相关工作委员会成员,中南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郝伟教授分析,网络游戏本身的吸引力,让人很容易上瘾。

游戏内容往往具有非常强的娱乐性,既可以增加正性情绪,又可以减少负性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在虚拟空间里轻易得到。游戏程序设置的悬念,促发了玩家的心理期待,起到吸引玩家继续游戏的作用。

北京安定医院医生正在为一名青少年网瘾患者看病。许悦摄

“游戏成瘾是否属于精神障碍,要看大脑生理和生化功能有无改变。”北医六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教授认为,游戏或网络成瘾和一些非严重的精神障碍一样,都是大脑某个区域出了问题。

郝伟认为,从患者自身因素来分析,游戏成瘾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青少年未能形成完整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新鲜事物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少数人经受不住其他玩家的蛊惑、宣传,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因为自制力薄弱而深陷其中。

二是沟通和社交能力低。孤独感和网络游戏使用的增加呈正相关。自卑造成孤独,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人因为内心压抑,通过玩游戏可以得到宣泄和释放,在虚拟世界获得满足感。

三是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游戏成瘾是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表现之一,患者将打游戏作为缓解焦虑、抑郁的重要手段,与“借酒浇愁”有类似之处。

“青少年游戏成瘾,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责任。”郝伟说,同伴影响往往是游戏成瘾的最初形成因素,如果学校老师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监督和管理,一些学生很容易沉溺网络游戏。

游戏是把双刃剑,合理使用可以娱乐、放松,但过度沉溺会影响身心健康。黄悦勤说,游戏成瘾患者都有行为和心理的问题。

在行为方面,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一旦被迫停止使用网络,就会产生严重的戒断反应;在心理方面,患者表现为情感和认知偏差,因长期过度上网而对现实生活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感,出现悲观、沮丧、社交恐惧、容易紧张等状态。

一些青少年长期沉溺游戏,走火入魔,或者没法正常学习,或者没法与人正常交往,不仅影响成长发育,有的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

诊断疾病须谨慎

成瘾是一种疾病,有病一定要上医院治疗。将游戏成瘾列入疾病,有利于堵住非法诊疗

我国有近百家网瘾戒断机构,还有各种戒网瘾训练班、夏令营。一些父母因孩子沉迷游戏而忧心忡忡,采取各种手段帮助孩子戒网瘾。有人担心,游戏成瘾正式列入精神疾病后,各种非法治疗手段、机构极有可能死灰复燃,借机敛财。

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意味着诊断治疗有了权威依据。郝伟说:“一些机构打着研究治疗游戏障碍的旗号,为了商业目的制造噱头,甚至采取所谓军事化管理,给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治疗网瘾应符合伦理与科学原则,不能盲目。”

“成瘾是一种疾病,有病一定要上医院治疗。”黄悦勤强调,家长要让孩子去医院接受治疗,选择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不要去社会上各种非医疗机构,防止治疗过程中出意外,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黄悦勤认为,将游戏成瘾列入疾病,有利于堵住非法诊疗。有了诊断标准,意味着今后医生会把“游戏成瘾”作为诊断结果来对待,可以开处药方、提供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诊断标准、治疗体系尚未成熟。

北京回龙观医院医生朱晓昱说,当游戏成瘾被定义为疾病之后,患者就有机会得到规范的诊疗,“喜欢打游戏”的孩子也会得到精神科医生的正确判断。

专家表示,目前游戏成瘾的诊断标准还比较主观,有可能导致泛化诊断。由于现有的研究证据不充分,医生无法提供客观的生物学标记,不能排除游戏障碍只是其他精神心理疾病的表现,也不能预估盲目诊断后的不良社会效应。因此,在排除其他疾病可能的前提下,医生应谨慎地使用游戏成瘾这一诊断。

家长不能一味“堵”

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让他们走进大自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而脱离对打游戏的依赖

小航是北京市东城区某中学的初三学生,上什么高中,他压根不关心,每天的心思都在打游戏上。学习遇到困难时,他就从打游戏中消除挫败感。

成瘾行为障碍的治疗难度确实较大,目前国际上尚未出台统一的治疗指南,药物治疗相关研究也并无突破性的发现。药物仍处于辅助性的角色,医生使用时应谨慎。专家认为,及时的心理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临床观察确有一定效果。

盛利霞透露,一些游戏成瘾患者还存在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需要在专业机构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对其进行正向引导,同时配合药物治疗。但是,专门针对游戏成瘾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仍然比较缺乏。

从世卫组织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到开展游戏成瘾类精神疾病的诊疗,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郝伟透露,《国际疾病分类》并不具有强制执行力。每个国家对这一标准的采纳进度并不一致。今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第五次有关游戏障碍的专家会议将在中国长沙举行,医学界将共同探讨筛查、预防、治疗等问题。

世卫组织将游戏成瘾列为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瘾的医学干预提供了合法化基础。但游戏成瘾也是“社会病”,如果仅仅试图依靠医疗手段来解决,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黄悦勤说,游戏并非一无是处,合理使用可以缓解精神,消除劳累,关键是不要让打游戏者产生依赖和成瘾行为。作为家长,一定要向孩子讲明游戏成瘾的危害性,使其有节制地玩游戏,从而更好地调节身心。

专家认为,一旦游戏成瘾,治疗起来既难又慢,且常有复发。未病先防才是治本之策。郝伟建议国家出台一系列法规,严格限制游戏公司的产品,比如限制年龄、限定时间、审查内容,杜绝游戏开发者的成瘾设计,避免把电子游戏变成“电子海洛因”。

图片|人民日报

搜索标签:

官方微信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