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安徽叛逆孩子管教学校!

网瘾青少年群体(关于青少年网瘾)

发布日期:2022-05-23 浏览次数:

网络成瘾的原因h2>1.学校环境单调、压抑,竞争激烈。学校的应试教育和激烈的学习竞争使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紧张的学习。学校追求入学率,家长渴望孩子的成功,渴望女儿的成功,让孩子整天学习。特别是当他们心情不好时,他们迫切需要沟通、交谈、理解,不想再有负担。一位老师说,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就是对人生追求的放弃,学生一旦进入网吧,成绩就直线下降。

2.由于一些学校的课外活动不丰富,许多中学生觉得生活极其枯燥乏味。为满足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中学生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那就是上网。在网上,他们喜欢找网友诉说,发泄情感,放松自己。

3.由于部分青少年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比较自卑。由于性格内向,少数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难以找到与他人平等交往的机会,而虚拟的网络世界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要求,填补了他们内心的空白。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学生在网络中找到了平等,可以与他人自由的交流,情感也得到了寄托。

4.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遭受到挫折,在人际交往方面不顺心,很少有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一部分学生,学习不好,和同学交往不如意,网络给了他们一个全新的空间,在网络上,没有人因为你学习不好,不善交往等各方面原因而冷落你。在网络游戏中,你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其他人战斗,获得金钱、地位,体验成功和虚拟的名誉。现实与网络给中学生一片很有差距的空间,因为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成功感在网络中得到补偿,从而对学习、生活中的成功体验不屑一顾,这更使得他们学习缺少动力,生活没有目标。

5.家庭问题。还有一部分“网瘾”学生的家庭或家庭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有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采用专制暴君方式,有的是放任自由方式,还有的是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绝大部分(86.8%)网络可能成瘾中学生上网主要目的是玩游戏、聊天或消遣;“网瘾”对中学生学习成绩影响明显,绝大部分成瘾中学生(76.4%)成绩下降;“网瘾”学生有更高比例和频率的逃学(大于50%)、离家出走(15.3%)的经历。

青少年网瘾怎么办

网瘾是一个心理学问题,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机制。青少年的自控力普遍较差,为什么有人上网会上瘾,而大多数人不会上瘾?上瘾者是否拥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趋利避害是人类保护自己的一种心理机制

现实世界是以物流为中心的空间,虚拟世界是以信息流为中心的空间。这种区别,使得虚拟世界具有三大特征:实时性、仿真性和交互性。

人们具有生理、安全、交友、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这些需要由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有较高层次的需要有待满足。绝大多数家长认为,为孩子们提供衣、食、住、行就足够了,忽视了孩子们还有着强烈的社会需要。患上网瘾的孩子,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其社会需要,但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虚拟世界里得到满足。

首先,由于仿真性,虚拟世界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生活,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同样的满足感。而且,这种满足还有着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种种优点。例如,在匿名的保护下,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承担任何后果,观点越是新、奇、特,得到的反响就越大、回应就越多,使得孩子们可以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又如,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为孩子们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天地。再如,与现实世界相比较,这种满足是低成本的,仅仅需要付出一笔上网费。

其次,由于交互性,一个人可以同时与很多人,远隔重洋进行交流。尤其是平时比较内向、缺少关爱的孩子,深感孤独和无聊,在网上却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可以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烦恼,充分满足其交友需要和自尊需要。如果遇到困难,会有很多人献计献策,使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温暖。

最后,由于实时性,人们可以在瞬间满足其社会需要,而在现实世界里,必须经历漫长的过程和耐心的等待。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把握角色的命运,一夜之间就成为“盖世英雄”或“商界奇才”。很多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常遭到家长的斥责、老师和同学的蔑视。上网打游戏,不断“练功升级”,成为他们找回自尊、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综上所述,网瘾问题的症结,在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网瘾问题表面上来自虚拟世界,其根源却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互联网没有过错,患上网瘾的孩子也没有过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趋利避害、寻求快乐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在这种意义上,患上网瘾的孩子是聪敏的、充满智慧的,他们知道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去表达自己的个人意愿,实现自己的个人追求。很多个案告诉我们,患上网瘾的孩子有着一些共同特点:专注、执着、有主见、接受新事物快、自我意识强。

虚拟世界的基本原则值得仿效

要解决网瘾问题,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家长和老师的当务之急,不是简单地谴责网瘾,对孩子采取高压措施,而是要虚心向虚拟世界求教,彻底改造我们的教育体制,使得孩子们的社会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得到满足,不必去虚拟世界寻找替代物。虚拟世界的强大吸引力,来自一些值得仿效的基本原则:

(1)奖励原则。网络游戏可以通过升级和物品,对孩子们极其微小的进步予以奖励。现实生活中,哪怕是表现再差的学生,都有可能出现点滴进步,我们为什么不能及时予以肯定,以满足其自尊需要和成就需要?这些小的、微不足道的进步,将会逐步积累起来,渐渐成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2)娱乐原则。网络游戏以娱乐贯穿始终。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为什么不能充斥着快乐?我们为什么不能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求知过程洋溢着乐趣、充满着悬念?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校开设各种兴趣小组,让所有孩子的好奇心都得到满足,潜能都得到发挥?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有一些主动性,有一些选择权,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得到更多的发展?我们为什么不能打破单一的分数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做到了这些,我们就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充满自信,充满成就感,充分满足其社会需要。

(3)平等原则。网上的交流是平等的、自由的,这是上网聊天最吸引人的地方。家长和老师应该加强与孩子的交流,这种交流必须是平等的,不能进行简单说教,而且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以过来人的身份,诉说青少年时期的艰难、烦恼和快乐之所在。

现在入学礼包等你来领

□许君强

儿童时期“触网”,有利于尽早掌握网络知识和技能。然而,抓住电子设备不撒手,上网只是玩游戏,这显然有悖于上网的初衷,不利于身心健康,也容易耽误学业。

网瘾低龄化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随着网络产品的普及,低龄孩子“触网”越来越便利。另一方面,一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不能有效管控孩子上网时间,也不能给予他们足够关怀,致使他们转向网络寻求精神慰藉。另外,一些无良游戏开发商,为了牟利,专门开发奖励诱惑多的网游,也导致不少青少年沉迷其中。

网瘾低龄化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解决之道在于社会共治。相关部门要明确儿童接触网络的年龄底线,以及学生用网的时间和内容红线,家庭和学校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帮助孩子认识到沉迷网络之害,引导他们科学上网、合理用网。相关企业要担负好社会责任,把防沉迷措施落到实处,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孩子们认识世界和学习知识的好帮手。

搜索标签:

官方微信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