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银发族沉迷网络问题,助力老年群体融入信息时代
让老年人数字生活更健康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其中60岁以上网民占比达12.2%,约1.23亿人。而艾媒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老年群体触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51%的中老年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
老年“网瘾群体”增加的原因何在?背后折射出哪些隐忧?应该如何引导老年人养成更健康的上网习惯?
触网上“瘾”源自孤独感
拿到设备没几天,杨爷爷就“爱上”了这些小玩意儿,每天抱着不撒手,不是在线“斗地主”,就是追剧,吃饭匆匆扒拉几口,原本固定的饭后散步健身变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连晚上睡觉有时候也要偷偷爬起来玩上两把游戏。
“老年人网络成瘾背后的最重要原因是心理上的孤独感。”中国人民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左美云教授指出,“身体活动能力受限,加之疫情以来尽可能减少聚集的防疫要求,老年人社交和娱乐活动少,而在线打牌、刷短视频等网上娱乐,拓展了老人的社会关系、增加了老人的娱乐方式。”
另外,从生理因素来说,随着身体机能的老化,人体脑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人的情绪控制和自我控制能力变差,更容易性情偏执,老人上网往往自己注意不到时间的流逝,等发现时已经过去很长时间。
左美云表示,老年人的信息素养相对较低,对于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远不如年轻人,在大数据的围堵下,精准推送的“算法”让他们更易陷入“信息茧房”,变得执拗而不自知。
有”度“触网能保持精神活力
理性看待互联网对银发族的影响,关键在于把握上网的“度”。
中国人民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靳永爱表示,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突破传统空间限制,为实现积极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福祉创造新的机遇和平台。
或许在年轻人看来,这样的“探索”简单得有些幼稚,但对于一位非“互联网原住民”而言,不断探索到的新内容能让她在精神上保持活力。
如今,张奶奶早晚接送外孙女上下学,白天坚持锻炼身体,抽空研究和探索互联网这片“新天地”,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快乐。
“与从不使用互联网的中老年人相比,触网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更强,与家人、朋友的交流频率明显增加。但如果过度使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则会抵消掉正面影响,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利。”靳永爱说。
多方正苗启德老年人融入智能时代
在2021年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字大了、功能简单了,用得更直接、更舒服。”家住湖南的潘奶奶说,在许多应用适老化改造后,确实方便多了,但随着易用性增长的还有她每天的上网时间。“不管是买东西还是看视频,都不断有我感兴趣的新东西刷出来,其实有时候也不想一直玩了,但就是有点管不住自己。”
“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改进自身算法,在识别到用户为老人时避免单纯的相似性推荐,尽可能避免老年网民陷入‘信息茧房’、进而上瘾。”左美云说。
“帮助老年人更好、更正确地使用互联网,离不开国家、社会、企业和家庭各方共同的努力。”靳永爱指出,企业还可以在自己的应用内加入时间提示功能,老年人使用到一定时间后,自动提示“已使用时间”“请注意”等信息,提醒老人自我调节。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鼓励社区结合反诈防骗工作,组织老年人安全用网等“干货”培训,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使用互联网,充分发挥老年人用网的正面效应。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