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问题青少年矫正学校,当你发现孩子厌学的时候,不要惊慌,耐心的考虑孩子属于那种情况,根据问题来制定解决方案,如此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同时孩子厌学了,千万不要对孩子发火,因为发火解决不了问题,还有可能让孩子变得反叛!正苗启德心理教授为你介绍“管教问题少年学校怎么收费”的故事!
工作,但是孩子反而压力更大了呢?
家长: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
所谓的目标都是大人给设定的,而且感觉达不到,烦透了。
对自己要求更高更难满足。
贪欲,人心无足。
没有享受到靠自己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不知道努力的目标和意义在哪里。或者一点成功了反而压力更大了,被社会和家长裹挟着就像穿上了红舞鞋,停不下来反而痛苦。
老师: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人只有十块钱,那他可以去买个馒头,填饱自己绰绰有余。但是一个人如果有块钱,他还愿意吃馒头吗?他会想吃更好的,会想吃鲍鱼,但是更好的,要么钱不够,要么不好买。也就是说,有了块钱比十块钱,想吃饱更难了。
家长:目标是不停变化着的,越来越高。
外部诱惑多,没有明确的目标。
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老师:也就是说,如果说拥有的少,那想要得到的东西就很简单,只要努力就能够得到。但如果已经拥有了基础生活了,那想要的东西就超越了基础生活。也就是说,这时候想要的东西,不是努力就能够得到的了。可能需要天赋,可能需要缘分,可能需要机遇。甚至有些东西,是无法得到的,却想得到了。就比如说,一个人已经吃的很饱很饱了。这时候再给他馒头,他还愿意吃吗?
家长:不愿意。
老师:但是这时候如果给他一个一头鲍呢?他肯定会想我再努力一下,我再撑一点把它吃吃掉吧。但是一头鲍有钱就能买到吗?或者说有机遇见到了,但是钱够吗?所以已经拥有了很多了,那想要的东西往往就更难得到了,而如果拥有的不多,那想要的就更容易得到些。
家长:我觉得倒未必就是贪欲,那么科学家的追求呢?
老师:对,我觉得这个不是贪欲,因为贪欲往往是说一个人的贪婪。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盲目的追求。而这个是什么原因呢?就像我如果饭都吃不饱,我还会考虑减肥吗?
家长:但是谁知道什么东西不属于自己?不试怎么知道?
老师:其实我觉得这其中的原因只是孩子经历的少了。他们没有实践过,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他们是在家长的怀抱中长大的,这也就是家长的情感物质需求过度满足,他们觉得我能够轻松拥有这些东西,所以我想去拥有更多的。
但是他们没有想过拥有更多的那些东西,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是不是真的适合他们,或者说这些东西是努力就能够得到的吗?但是我们应该因为这个就否定他们这些行为吗?什么属于自己,什么不属于自己,不尝试又怎么能够知道呢?
家长:让他去体验。还是小时候要多去历练,才清楚自己的内心需求。
但是如果一旦试失败了,多少人能经受打击?
老师:就像科学,如果我不尝试没有错误,那怎么会有正确的真理出现呢?更何况现在确认的很多真理就是真理吗?每一个言论在所处的合适的环境中,都是真理,等到进步了,就会改变。从宏观来看可能一个改变要几十年上百年,比如说在过去人们都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条件,直到伽利略证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条件。那我们能说前者对于物理学进步没有帮助吗?
家长:小时候多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孩子践行中成长。
说得没错,可惜人生有限,有几人折腾得起?
家长就是担心孩子折腾一辈子一事无成。
老师: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考试分提到分只要上课认真听,-只要再用心点,刷点题努把力,-不要粗心。但是分以上需要的是缘分,还有天赋。比如说这张卷子的考点适不适合自己,比如说自己天生思维方式。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清华北大的很多孩子其实努力程度并没有我们想象中这么努力,但是他们就是有这个脑子。他们的思维构成跟我们有一定的区别。但是这是我们不努力学习的理由吗?(在这里我只是举一个例子,并不是说大家只能让孩子走学习这条路哈。)
家长:如果孩子说想上街乞讨,想要出家,有几个家长接受?
老师:想上街乞讨,这个我没有听说过,但是如果说一个孩子想要出家,那说明什么?如果说一个孩子什么都没有为了温饱而挣扎而努力,他会想要出家吗?这是因为温饱满足了,所以孩子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家长:也是一种折腾啊,不是所有人都看破红尘的。龙泉寺,多少清北的人为了研究佛法出家了?
出家是信仰问题,没那么简单的。
出家也是想体验另一种生活,也在折腾。
老师:在这里我们出家只是一种很多家长无法接受的例子,不用过多讨论哈。因为简单的东西孩子都已经得到了,所以他们想要的东西就没有这么容易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不是吃饱穿暖,他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丰富,比如说有些孩子喜欢电竞,那是因为他们吃穿不愁,充钱也无所谓,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财力支撑,所以可以放心打游戏。所以他们要考虑的不是我怎么吃饱,而是我游戏怎么打到全服第一。
就像我为什么这么节约?.我做过兼职,赚过钱,所以知道赚钱不易;.还是举个例子,有人只有十块钱,他就觉得我能存五块钱,剩下五块钱,我想怎么花怎么花花的开心就好;而我有块钱,我却会想要拥有更多到,我觉得把它存起来我能买的东西。所以我这个拥有块钱的人却连五块钱都舍不得花。大家能够理解我的意思吗?
家长:追求的目标不一样。
老师:同样的,还是这个点,为什么家长会为孩子学习不好,习惯不好而担忧忧愁,为什么会因为孩子厌学跟孩子起极大的矛盾冲突,导致家长和孩子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呢?那肯定有为孩子未来担忧的原因,但我觉得还有个原因,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如果身体本身不健康(精神躯体)的孩子,家长会要求他们有好的成绩吗?会要求他们多才多艺吗?
家长:不会。
家长:家长想让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式去做?不满足?
家长:有了健康,还要有生存的能力,这不矛盾啊?家长也没有要求孩子大富大贵,至少得能养活自己吧?
家长:不知道。
家长:他们不用想,父母都已经养活他们很好了。
家长:生理需求已经满足,甚至过度了。
老师:就是因为自然需求和物质需求都满足啊,孩子觉得我唾手可及的就是好好的正常的生活。没有考虑过家长付出了多少,才给了自己这样的生活。他们觉得自己拥有这些很简单,似乎命中注定天生带来。但是他们没有考虑过未来的路要自己走,没有考虑过没有家长的扶持自己能不能过上这样正常的生活,因为他们没有必要考虑,现在有饭吃,有床睡,有屋子住。他们考虑的只是理想、诗和远方,却没有考虑过未来的当下该怎么样。
家长:孩子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不是问题,父母已经安排好了,所以就有另外的要求,最后压力更大。
家长:因为家长拥有的够他们养活自己的。
老师: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这两者需求过度满足,孩子把正常生活当做了生活的一部分,却不知道这不是天生,而是父母给予的。等到自然需求需求适度缺失了,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了,衣服没人洗了,孩子是会先吃饱饭还是先玩呢?
家长:吃饭。
老师:可能刚开始的两三天,他会选择先痛痛快快彻彻底底的玩个够,但是两三天以后呢,能一辈子不吃饱饭去追求自己的精神吗?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啊。
家长:我孩子每天想的就是赚钱。
老师:为什么会想要赚钱?大家知道吗?我想问一下你们的孩子是不想着学习只想着赚钱还是什么意思?
因为昨天晚上我一个同学来找我,和我一起高复的,今年是第二年高复。他问我说,我看你在做鸡肉干兼职,还有在外面银泰这些地方都有兼职,能不能推荐给我一点,我也想去做,我是一个男生,我想自己养活自己,不想再靠父母养了。但是他在高复,我觉得这个事情不现实。既然高复了,那就好好读,这个时候学费得不到最大化,浪费的远比兼职转到的多。
但是慢慢的他们会发现现在这个时间赚钱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也不是把自己时间有效利用率最大化的事情。这时候他们就会转向自己作为一个学生能够做到的最好的事情,能够把自己时间利用率最大化的事情那就是学习。
家长:因为你明白各阶段目标是什么。
老师:不是的。我是觉得每一个既然参加了高复的,都是交了几万块钱来学习的,不管成绩怎么样,把这个学费好好利用了,是应该做的。
家长:我觉得还是父母小时候没有教育好,孩子没有人生梦想,没有利他利国之心,其实人生的追求不只是为了赚钱。
老师:赚不到钱才是他们想要通过其他途径来改变自己现实生活的理由呀。如果现在就能赚万,他们为什么还要去学习啊?换我我也不学了。当然人生的追求不只是赚钱啊,但是人要活下来,首先要满足他基本的物质生活。如果家长给孩子物质生活已经很满足了,它不需要考虑物质生活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很多时候接触到的并不是完全爱国利他思想,所以追求的,也不是这个。
家长:可是我觉得我给孩子提供的条件已经算可以了,为什么他还想赚钱?
老师:对啊,很多家长都会觉得我给孩子提供的条件已经很可以了,为什么他还想赚钱?大家觉得呢?
家长:因为他想拥有更多。
家长:因为那是父母给的,他想证明自己。
家长:找存在感,想证明自己。
老师:有钱就不学习,这肯定不对呀,我只是说现在很多孩子为什么从来不想学习,什么也不想做,但后面想要赚钱了,再后面孩子想要去学习了。
家长:家长给的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老师:这时候想要去学习了,难道是家长给他的钱不够了吗?不会的,只要孩子有过需求不足的时候,他就会知道需求足的难能可贵。这时候家长哪怕给孩子提供上学生活足够需要的生活费,孩子依旧会好好学习的。这不是只有断物质断需求的时候所发生的的,而是有过断的经历,方知拥有的不易。
家长:可是很多家庭富足物质满足的孩子一样学习很努力呀?
家长:老师,你也有过断物质的经历吗?
老师:也就是说在刚刚断了基础生活的时候,孩子会觉得我要先填饱自己,先把自己的温饱满足了,所以要努力赚钱,这之后才会考虑未来可持续发展。很多家庭富足满足的孩子,他们可能学习或者是哪一方面依旧很努力,但是你们可能没有看到他们背后有哪些方面是不足的呢?就是因为家庭富足了,所以他们想要的更多,想要拥有更高的目标,所以会更加努力呀!但是大家想想看,为什么有的孩子家庭富足,就想要更高的目标,就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加努力生活。而有的孩子却是投入了别的方面?
家长:物质需求满足是相对的,以前老师也讲过,只要比父母的低或者差就不叫过度。
家长:内动力的激发应该从小让他有满足感,生活无忧了,有需要被别人认可的满足感,而且通过努力做得到,而不仅仅是赚钱。
家长:你们会给孩子包直升机去摄影吗?这样的孩子考到海外名校,品学兼优。
家长:我觉得还是那些孩子,他有梦想,有更高的追求,他已经不满足于衣食无忧的生活,他渴望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老师:这样的孩子家庭教育方式和父母教育方式,你们了解过吗?他们父母潜移默化中所灌输的思想不是未来没钱该怎么办或者未来你不好好学习就不能有好的生活。问一下你们会给孩子报直升机去摄影吗?
家长:不会。
老师:那位孩子爸爸去世了,他们得到了这么多钱,然后孩子就天天花钱不学习,那这个孩子以前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一下子物质需求变好了?而且这个条件是因为他爸爸去世了,这件事情对孩子一定有一定的刺激,那孩子会想放纵会觉得世事无常,生命无常,说不定什么时候生命就结束了,所以加上一下子拥有了一大笔财富,逍遥挥霍,这不是顺理成章吗?
对,就是因为财富来的太突然,孩子会这样的。
而给孩子包直升机去摄影,很多家长都无法负担这样的情况,对不对?
家长:对。
老师:但是大家注意一下。孩子能够包直升机去摄影,这本身就是精神上的一种满足了,那也就是说孩子的摄影能力已经超过了日常生活摄影所需要的能力。他们需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跟送孩子们去国外留学一样。这是他能力所能够搭配的上的生活,而同样在他们眼里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可能对他们来说学习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跟摄影一样只是一个爱好,所以他们的学习方面的压力不会像我们这么大。
我们所追求的学习好成绩好,第一个为了让家长开心,因为家长一直要求自己要有好的成绩;第二个,有多少家长给孩子灌输过你好好学习才能够赚更多的钱才能有好的生活,或者说你好好学习才能够有内涵,才能够腹有诗书气自华呢?如果有,就说明你们给孩子灌输的就是学习是生活唯一而有效的出路。
但是那些家庭有能够包直升机给孩子摄影的家庭,会在意这个,会给孩子说这个吗?他们没有必要说这个,孩子自己能体会就体会,不能体会也会支持孩子的发展。但是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有这么大的精力财力去给孩子支持吗?所以就事论事,就情况论情况。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好不好?大家先听一下。地种植青稞,只需要一点点水就能种活这一片地。然后这片地的降雨量是两百毫升。那我们就可以说这些水量对于青稞来说是丰富且充足的,对不对?
家长:对。
老师:但是地种植水稻
需要很多水,比如,但是这个地方的降水量只有。那么这个降水量是不是就是不足的?
家长:是。
老师:那比少吗?大家现在理解了这个意思吗?
家长:过度是相对而言。
家长:不同阶层物质供给标准是不同的。
家长:你的意思是对人家来说,包直升机也是物质不过度?因为人家很有钱,是吗?
老师:不是说物质过不过度,而是需不需要。不是说人家有没有钱,而是说这件事情有没有必要,在家庭能负担的情况下值得与否。
家长:物质需求过度不过度,只要看家里的经济情况,看孩子与父母的比较。如果孩子拥有的没有父母的多,可能就不算过度,如果孩子拥有的超过了父母,可能就算过度了。
老师:如果这个家庭很有钱,但是这件事情没有意义,孩子拿个万多的相机和一个块钱的相机拍出来是一样的。那这样的话包直升机去摄影,无论他们家多有钱,我觉得都过度了。但如果孩子能力能够因为这个直升机拍出不一样的照片,甚至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其实也不一定参加比赛,总之它能够收获到更好的美景,我觉得就是值得的,更何况人家家庭能够负担。
老师:主动给物质需求满足往往就是过度。孩子没提出来要父母都给他了,是不是过度嘛?所以家长不要犯贱。问题就在主动给孩子物质去求满足,孩子已经形成了潜意识,觉得是应该的。如果他们找父母要的时候,父母不满足,他们就会发火。我不要你给,我要了,你又不给,谁受的了?
老师:对,就像老师说的,不求不助,有(合理)求必助,那这样的求如果是合理的要求,难道是过度满足吗?
家长:孩子为什么总想要那么多呢?在我们看来不切实际的目标。
老师:因为孩子没有尝试过,不像家长的经历这么丰富,他们不明白这个目标是不是合理的。如果孩子也能够看出来,这是不切实际的目标,他们不会去做的。问题就是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经历看不出来。那大家说说看我们应该怎么解决?
家长:自己去摸索践行?
老师:我们一直说要让孩子充满内动力,那怎么样才能有那动力呢?让孩子去进行实践实践之后,那动力足了,孩子就能够给自己驱动力了,对吗?
大家想一想,其实我觉得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是有内动力的,只是多和少的问题,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是如果有水呢,一点点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压力,就把火给扑灭了,那动力即使存在他却无法燎原。所以关键是压力和动力比,哪个压倒了哪个呢?
家长:压力压倒动力。
那大家觉得既然已经这样了该怎么办?现在有多少家庭是真的负担不起孩子想要的很多东西的?但是这真的有必要吗?很多事情不合理的,哪怕负担得起,我觉得也是不合理的事,没有必要的呀。但是孩子却会觉得我认为这件事情是有必要的,你不给我钱花,你就是故意的,这时候应该怎么办?甚至孩子提出的很多要求是家里要倾尽全力才能负担的起的。但是孩子却觉得轻而易举,却觉得只要他动动嘴皮子张张口,家长就必须满足他。
其实我们群里有两种孩子,一种是珍惜钱的来之不易,然后特别特别想要赚钱,另外一种是认为钱来的容易,家庭条件好,所以他们有种为了梦想追求视金钱如粪土之感,大家发现没有?
家长:我认为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但一般情况下是穷人孩子早当家,比较节俭,有钱人家的孩子就相对奢侈浪费。因为人家有资本,有经济后盾。
老师:钱是家长赚的,所以家长知道家里情况;孩子不知道啊,他们只是通过自己理解而已。浑浑噩噩是出于一个状态,而不是说孩子现在或者过去心理情况,没有长远参考价值。
如意:这个状态不出来那更可怕。
老师:但是不会不出来的,一定会改变,至于之后的方向和改变情况才是说不好的。就像上上个月我很颓废在家里面休息了一个星期。还有有一次我星期二请假回家,但这两次能够证明我这一段时间都没有心思学习,这能证明我整个状态吗?这是没有参考价值的。其实我觉得到了浑浑噩噩的状态才是好的一个开始。所谓物极必反,等跌落到了底部才会往顶峰走。
你可能不知道我在过去的一年刚刚放假的时候,也就是说刚刚给自己休学的时候,月到月那个状态是很颓废很颓废的。群里老家长都知道那个时候我跟我妈妈吵架吵到一个什么程度,然后就算不吵架,我每天暴饮暴食到一个什么程度。但是跌落到了谷底就是反弹的开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家长:压力大无法排解。
老师:这些都是表面的,会浑浑噩噩,是因为孩子思考不清楚问题,是因为她想的很多问题他想不清楚,所以他觉得没有目标,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处于一个矛盾茫然的状态,但是茫然是什么都不想吗?不,恰恰是因为他们想的太多,所以他们才会矛盾才会茫然。
家长:做什么都得不到认可,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标,没有价值感,很无力。
家长:内心双趋冲突。
老师:破茧成蝶总要有个过程的,最容易折翼的时候其实也就是破茧的时候。所以孩子破解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他一个安全属性的生活环境,让他自己去考虑自己感受生活。自己对于未来能够有一个充分而理性的思考,对于过去十几年从来没有思考过的人生和未来的问题,把这个时间补回来。
在过去,这些路都是你们家长给孩子选的,都是你们家长帮助孩子走的,现在让孩子自己充分的想一下自己未来该怎么样。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很多,都是你们想的都不是孩子们想的。所以现在孩子在改变。所以大家觉得现在应该该怎么做?
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
家长:三不,漠视,给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去思考。
家长:孩子不管干什么都要支持他,相信他,给他充分的自由,还要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长:给孩子一个安全属性的环境,让孩子自己去思考。
家长: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维去想孩子,孩子在痛苦中思索,给她思索的环境,孩子会找到出路的。
老师:对,不管是什么的想法,首先我们要脱离出帮孩子思考这个惯性思维,无论这件事情合不合理,无论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为你们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那就不要猜测孩子是怎么想的,随孩子怎么去想。你们给孩子灌输的东西,只会在孩子的心里面形成矛盾冲突形成化学反应,使整个过程更加复杂,让孩子心里面更加矛盾。
就像我妈让我不要来和谐园园里面上课,我不还是来了吗?他的很多行为无法对我做出影响和干扰。昨天我和他讨论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我妈我说一句话,他来一句你今天的鞋子穿的挺好看的;然后我说我觉得现在孩子的压力怎么怎么样,他说一句你看我们家猫又在盒子里面,霆霆可不可爱;然后我说一句有关课程的话,然后我妈就说,哎呀,鸡肉干那边不知道还要烤多久。就完全不用心的去听,然后我说你到底有没有认真听,她说我有认真听呀,然后把我的话牛头不对马嘴的零零散散的拼凑一句话重复一遍。但是不能因为这个行为,我就改变我对这些事情的思考啊,那我就不管他,我就不跟他交流了。但是我和她说了,我是想和她讨论这个话题的,结果她是这个反应我就很伤心了。
作为父母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感谢您今天浏览“管教问题少年学校怎么收费”的故事!,问题青少年矫正学校自成立以来,得到了无数家长的信赖和社会各界的拥护,面向全国招收10-18周岁有叛逆出走、与父母老师沟通困难、性格孤僻、自卑、自闭、厌学、贪玩、早恋、打架斗殴、暴力倾向、奢侈消费等等不良思想行为的问题青少年。想要了解更多“管教问题少年学校怎么收费”的信息,请致电正苗启德心理老师,请拨打下方24小时咨询热线。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