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打孩子没用,但我爽了啊。”
对每一位被怒气和“爱的教育”撕扯的老母亲,只要把这句话丢给她,就能拯救她于精神分裂的水火之中,瞬间实现逻辑自洽。
虽说熊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但今天(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姑且放下恩怨,盘点一下“打孩子”的历史。
1、《管子·形势》:“弱子,慈母之所爱也,不以其理动者,下瓦则慈母笞之。”
这段话是说做母亲都是疼爱孩子的。但如果孩子不听话,上墙揭瓦,那么下了房母亲就不能手软,要立即打孩子的屁股。
这就是所谓的“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说法。
2、《礼记·内则》:“父母怒不说(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这是说父母生气了,把你揍出血了,你也得忍着。
3、《孔子家语》:“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说的是孔子用“中华“五帝”之一的舜帝小时候被父亲瞽叟体罚”的故事教导孩子们如何正确判断形式并应对:爹妈揍你们的时候,如果用的是小棍子,就忍着;但如果他们抡起了大棒,你赶紧撒腿跑。
4、《尚书·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这里的“扑作教刑”可以理解为用木棍抽打是学校的教规。
5、汉代王充《论衡·自纪篇》:“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这里说小孩子如果字写得不好也要挨揍。
6、明《泰泉乡礼·乡校》:“如若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朴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
这里是说学生犯错了,如果是屡教不改,也要处罚其父兄。
对于“棒打”也是有严格规定,要讲“礼”。打学生屁股不宜打得太重太狠,不扒裤子,不摁地上,执行时喝令学生趴在条凳上再打,要打得很体面。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尊卑等级严明。因此,在“打孩子”这件事上,古人为我们提供了覆盖理论、实践、工具、乃至应对策略等多方面的指导。
毕竟,一年365天,也只有今天一天是“不打孩子日”,剩下的不还有364天么。
有些时候气的大人火冒三丈,有些家长忍不住就会出手。打完了马上又后悔了。
那么教育孩子,到底该不该?打了后又该怎么办?
网友1:我孩子从来没打过,照样挺好,自己教育方法不对别挑孩子的毛病。
网友2:我记得我们以前小时候就是被打大的,现在也没见我们是坏人啊,而且现在还是善良的人,现在自己也有家了,还是一样被人欺负,年轻时是自己的父母,现在又是自己的婆婆,]天天对着干。
网友3:我儿子三岁多的时候,悄悄拿我包里的钱,第一次教育,讲道理,第二次狠狠地打了以后再木有过,原则问题该打要打。
1.首先要向孩子讲道理,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说明由于他的错误行为而破坏了规定,或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强调他必须对错误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进行补救。
清晰、明确地将孩子的过错与补救联系起来,使孩子容易接受要他进行补救的建议。要在孩子中提倡坦白承认错误的精神,防止他们采取以下策略:否认错误行为(“我没有做什么错事”);把错误行为合理化(“大家都做了”),为自己错误行为辩解(“是他先开始的”),以推卸自己错误行为的不良后果应负的责任。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受害者的困难处境上,看到自己所应负的责任,让孩子做一些事情来挽回。
4.处理要及时。研究表明:一般,紧接着孩子的错误行为之后,要求孩子进行补救,是促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的最有效的办法。尤其当孩子正在采取行动的时候加以制止则更为有效。如孩子伤害了别的小朋友,母亲应该立即让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而不要说,“我以后再和你算账”,或“等你爸爸回来再说”。因为延误会使孩子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忘掉。
5.让孩子自己提出补救的办法。这将促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更多的思考,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假若孩子提出的办法不恰当,你可以再提出一些补救的办法来引导他。
6.要冷静而实事求是。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的后果进行补救时,应该避免喊叫、谩骂、侮辱、讽刺,以及过于严厉的批评,这些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对补救措施反感。要着重强调的是孩子的错误行为与规定原则之间明显的矛盾,而不是你和孩子之间的不和睦。不要使孩子感到因为他犯了错误,父母就不爱他了。
如果你能冷静地处理孩子发生的问题,孩子即使有气也会很快平静下来,听取你的意见。你的态度应该像老师一样,愿意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受到教育。
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补救的最终目的,是教给孩子发展自己内在的约束力。一般说来,孩子学东西快,忘得也快。要有效地运用补救的办法改变一个孩子不守规矩的行为,必须不止一次地强化它。要在不同的情况下耐心地、再三地强化它。特别是对那些学得较慢的孩子或情绪上易受到干扰的孩子,更需要较长时间的帮助。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就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说起教育的方式,一般总是强调孩子年幼无知、情感脆弱、身体稚嫩,应当从正面引导教育,讲道理说服。这当然是对的。但是,这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合理的惩罚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讲道理与惩罚是教育孩子的两种互相对立,而又相辅相成的教育方法。只用其中一种,教育孩子的效果是不会太好的。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会收到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阻止儿童不正确的行为方面,惩罚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心理学上,把奖赏和惩罚分别称之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所谓正强化,就是指利用某种刺激来增加在此刺激之前的行为的反应频率。而负强化则相反,即利用某种刺激来减少在此刺激之前的行为的反应频率。惩罚作为一种负强化,它的作用和意义在于可以抑制某种行为的反应频率。
儿童由于受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学习、判断是非、记忆等能力较差,在犯了错误之后,虽经家长指出和教育,还有可能重犯。这种现像并不表明儿童不知道自己行为的错误,而是由于他的自制力不强或已经形成了习惯和这种行为的结果多数能给孩子带来好处或满足。因此,为了教育孩子,家长有必要利用惩罚来改正他的行为。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对孩子的多种教育手段中,惩罚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且要运用适当,要与其他教育手段配合使用,不能滥用。
1.要及时惩罚。惩罚按孩子产生错误行为到得到惩罚所间隔的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及时惩罚和滞后惩罚。在产生错误的同时或刚结束时就给予惩罚为及时惩罚。而隔了一段时间后的惩罚为滞后惩罚。一般说来,及时惩罚容易获得最大惩罚效果。原因是:
①通常,儿童的错误行为能给自己带来某种好处。例如,说谎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偷吃东西能带来口福等,这些好处就是对孩子行为的强化物。他拥有和品尝这些好处的时间越长,就越能抵消受惩罚的体验。
②迟到的惩罚会把惩罚的目的弄混。如果一个孩子早上有了错误行为到晚上才惩罚,那就有可能会使孩子以为惩罚是由晚上的某个行为引起的。所以,家长如果要惩罚孩子一定要及时,最好不要“等你爸爸回来再说”、“你妈回来后让她管教你”。如果不能及时惩罚,一般就不要再惩罚了。
2.要运用适合的惩罚方式。对孩子进行惩罚,并不是指打骂孩子、棍棒教育,而是指用适当的方法使孩子体验他的行为给他带来的消极后果。例如,有位家长屡次教育孩子玩完玩具后要收拾好,可是孩子总是做不到。于是,有一次家长就挑出孩子最心爱的玩具当着孩子的面扔掉,并且告诉他:既然你不收拾玩具,乱放碍事,就得扔掉。从此孩子记住了这个教训,玩完玩具就自觉整理了。
家长对孩子的处罚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暂时禁止孩子看电影或电视;取消带他出去玩的计划;在一定时间不许他玩心爱的玩具;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在一定时间内冷落孩子,等等。家长可以根据情况选用一种或几种。并且,家长在实施惩罚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惩罚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惩罚是他的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惩罚使他能够改正错误或不再重犯错误。
3.运用“自然后果惩罚”,通俗地讲,就是让孩子自作自受。这种办法最早是由18世纪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提出来的。他主张因孩子犯错误造成的后果要让孩子自作自受,从中体验不快,迫使其改正错误。
这种做法有几个好处:第一,能使孩子发现自己行为的错误,比家长的教育印像更深;第二,孩子体验到的痛苦和不快是他自己造成的,可以避免由家长实施惩罚带来的对抗心理;第三,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更愿意改正错误。例如,孩子故意把衣服撕破,家长不要给他缝补、更换,继续让他穿撕坏的衣服,让孩子自己体验穿破衣服的不便和不快,从而懂得撕衣服是错误行为。
4.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惩罚时,还应掌握一些惩罚的技巧。第一,同样的惩罚由一个经常奖励和正面教育的家长实施,比一个习惯于对孩子冷淡和疏远的家长实施更为有效。第二,讲清惩罚的理由,会增加惩罚的效果。第三,家长平日在对待孩子时要言行一致,说话兑现。第四,家长在惩罚孩子后,不要马上对他过于爱抚,否则会抵消惩罚的效果,也许还会使孩子得出父母对惩罚后悔了的错误印像,甚至还会增加孩子的错误行为。
不打为妙。这会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与孩子交流。不好,会加大两人之间的隔阂。最好要让他知道道理。该,但适当教训一下就行!孩子更多的是需要关爱,多多原谅他!如果一味的打他,会使他产生叛逆心里!因为我就是这样,相信我,大多数孩子都是这样想的!如果只是一般小错误只要对其说服教育即刻,毕竟打人这种教育方法不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果他犯的问题严重或屡教不改也可以适当体罚一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孩子犯错误属于正常现象,只不过因为我们是大人能明白他是错误的,但其实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又何尝没有犯错误呢?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如一张白纸,应该以正确的方法与他沟通,让他明白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会有怎样的不良后果,教育他凡事学会思考。我想这样的效果会让它容易接受而且能改变自己的处事方式。如果只是打骂孩子只会让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从而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影响孩子健康成长。不该打,现在什么年代了,还用这样教育方式教孩子。你应该教他,这样是不对的,会有什么后果,然后再教他怎么做才是对的,你要走进孩子的心去,你才能让他改正过来不应该,还是该多口头教育那要看犯错的大小了,严重的话就适当的意思下,但我个人觉得还是不要打吧,现在的孩子都会有叛逆心,你越打越反着跟你干,应该试着用教育的方式好好的跟孩子说,比如举例吖,或者多夸夸孩子。现在的社会现象是只知道孩子有错而不知道父母也有错。第一是给孩子造成的压力,就是考试看分数和让他们多学几门功课。第二就是随便打孩子,第三就是没有和他们沟通和讲道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第一点孩子太小功课太多使他们的思想压力太重就是考不出好成绩。第二点是大人都有犯错误,就别说是孩子了。打孩子只会让他产生逆反的心里。第三点没有沟通和讲道理他们就不知道,什么是对和错。所以教育孩子就要跟他们沟通和讲道理而不是打孩子啊谢谢!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