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安徽叛逆孩子管教学校!

青少年网瘾成瘾的心理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

发布日期:2022-05-23 浏览次数: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当它对人类越来越有利时,它的负面影响就越来越明显。互联网垃圾信息的不断增加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暴力游戏、沉迷于聊天和淫秽色情形成了三大社会公害,导致青少年分心,家庭成员担心。p>

网瘾网瘾问题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还有社会教育的相对滞后等原因。

家庭教育失误

家庭是人实现社会化第一场所,是未成年人了解社会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良好的家庭教养可以结束给未成年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奠定基石,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但当今有些家庭对孩子教养功能存在严重的错位或缺失现象,家庭教养方法不当,轻者会使孩子染上网瘾恶习,重者可能导致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家庭教育方面有如下特点:

1.亲情过剩

有些家长子女教养百般呵护,娇生惯养,溺爱过度,一切包办,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过分的宠爱,长大后孩子就很容易变得骄横霸道、争强好胜,甚至道德堕落。

据资料显示,有些家庭对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满足的(有求必应〉占 30.5%。例如,一位 15 岁网瘾孩子的父亲说"自己再苦再累要孩子物质上不能低于其他同学,只要孩子提出,甚至会借贷、加班给孩子买一个与同学同类型的电脑。

孩子原来是一个憨厚老实、腼腆内向、惹人喜爱、各方面较优秀的班干部,到初三下学期突然变得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做作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老师提醒后家长才知道玩游戏可能成瘾,才开始找心理医生咨询。

2.放任不管

有些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认为孩子"年幼无知"、“树大自直”,明知孩子已出现了问题仍无所谓,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对子女的问题视而不见,放任不管。

一些家长只顾自己拼命挣钱,对子女放任自流,不履行教育职责。如 18 岁大一理科学生,小学中学读书期间,学习比较勤奋,成绩一直很好,常被评为三好学生,进后第一学期能够认真学习、团结同学、热爱劳动。

当第一学期末开始与男友到校外游戏机房玩。当时,父母生意上很忙碌,疏于对她管教,特别是母亲又开了个烟酒批发商店,经济上的富裕,孩子的零花钱也多了起来,导致与男友挥霍浪费,长时间在游戏机房花费在 5000 元以上,第二学期就产生厌学情绪,与男友去舞厅歌厅吃喝玩乐。

父母发现,也教育了孩子几次,根本听不进去而反感,除了向父母要钱,很少与父母交谈,后来常常夜不归宿,说谎不到学校上课,这次与父母同来心理门诊是学校已将勒令退学通知本人后被迫来心理门诊的。

3.管教过严

有些父母对子女走向另一个极端,目标过高,不是根据孩子的实际心理年龄给予合适的指导,给孩子要求目标过高,平时不是指导孩子去独立面对困难,而是代替他们去做事,导致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难以承受压力,缺乏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能力,由于精神上寄托缺失、人际关系处理、自我管理方面一系列面对产生问题,很容易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归宿。

更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要孩子无条件服从,否则就视为“大逆不道”,一旦出了问题就采取打骂体罚等过激的教育方式。这样的家庭管教方式与网瘾后心理人格障碍结合,极易造危机出现意外事件发生。

个体心理状况

网络使用过度的人群有较高的抑郁感,抑郁相关的人格特征:低自尊、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等等可能成为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

有些个案在此之前大多都比较听话,学习成绩不差,甚至很优秀。有的只是偶尔成绩下降,或受到老师批评、同学的一些话,对学习缺少信心,又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加上家长管教严厉,出现担忧,加重了抑郁的情绪。

此时会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学习效率下降,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一局面。

同时,老师和家长都不能理解而反复说教,甚至指责、谩骂和体罚,孩子显得十分无奈和反抗,有的甚至成为与父母对抗的一种方式。

此时,网络游戏刚好能让其暂时逃避内心的痛苦和现实的烦恼。这种因为网络游戏而使眼前的痛苦消失,甚至在游戏中找到成功和满足的体验,会进一步强化这种行为,这种行为最终会不断强化,而无法摆脱。

科学的干预

网络成瘾患者主观上并无太多的不适,患者上网时体验到满足感使其倾向于过度上网而导致的身心危害,除非极端状态影响个人生活,患者较少主动求治。

面对这一群体学生,放任不管或者用极端的方式惩罚,如体罚、电击,或魔鬼式训练等都难以奏效,甚至会导致进一步的心理伤害。

如果伴发有其它心理疾病,应接受医学心理学的治疗。

搜索标签:

官方微信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