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避害是一种心理机制p>
物流是现实世界的中心空间,虚拟世界是信息流为中心的空间。这种区别,使得虚拟世界具有三大特征:实时性、仿真性和交互性。
人们具有生理、安全、交友、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这些需要由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有较高层次的需要有待满足。绝大多数家长认为,为孩子们提供衣、食、住、行就足够了,忽视了孩子们还有着强烈的社会需要。患上网瘾的孩子,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其社会需要,但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虚拟世界里得到满足。
首先,由于仿真性,虚拟世界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生活,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同样的满足感。而且,这种满足还有着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种种优点。例如,在匿名的保护下,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承担任何后果,观点越是新、奇、特,得到的反响就越大、回应就越多,使得孩子们可以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又如,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为孩子们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天地。再如,与现实世界相比较,这种满足是低成本的,仅仅需要付出一笔上网费。
其次,由于交互性,一个人可以同时与很多人,远隔重洋进行交流。尤其是平时比较内向、缺少关爱的孩子,深感孤独和无聊,在网上却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可以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烦恼,充分满足其交友需要和自尊需要。如果遇到困难,会有很多人献计献策,使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温暖。
最后,由于实时性,人们可以在瞬间满足其社会需要,而在现实世界里,必须经历漫长的过程和耐心的等待。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把握角色的命运,一夜之间就成为“盖世英雄”或“商界奇才”。很多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常遭到家长的斥责、老师和同学的蔑视。上网打游戏,不断“练功升级”,成为他们找回自尊、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综上所述,网瘾问题的症结,在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网瘾问题表面上来自虚拟世界,其根源却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互联网没有过错,患上网瘾的孩子也没有过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趋利避害、寻求快乐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在这种意义上,患上网瘾的孩子是聪敏的、充满智慧的,他们知道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去表达自己的个人意愿,实现自己的个人追求。很多个案告诉我们,患上网瘾的孩子有着一些共同特点:专注、执着、有主见、接受新事物快、自我意识强。
虚拟世界的基本原则值得仿效
要解决网瘾问题,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家长和老师的当务之急,不是简单地谴责网瘾,对孩子采取高压措施,而是要虚心向虚拟世界求教,彻底改造我们的教育体制,使得孩子们的社会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得到满足,不必去虚拟世界寻找替代物。虚拟世界的强大吸引力,来自一些值得仿效的基本原则:
(1)奖励原则。网络游戏可以通过升级和物品,对孩子们极其微小的进步予以奖励。现实生活中,哪怕是表现再差的学生,都有可能出现点滴进步,我们为什么不能及时予以肯定,以满足其自尊需要和成就需要?这些小的、微不足道的进步,将会逐步积累起来,渐渐成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2)娱乐原则。网络游戏以娱乐贯穿始终。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为什么不能充斥着快乐?我们为什么不能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求知过程洋溢着乐趣、充满着悬念?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校开设各种兴趣小组,让所有孩子的好奇心都得到满足,潜能都得到发挥?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有一些主动性,有一些选择权,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得到更多的发展?我们为什么不能打破单一的分数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做到了这些,我们就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充满自信,充满成就感,充分满足其社会需要。
(3)平等原则。网上的交流是平等的、自由的,这是上网聊天最吸引人的地方。家长和老师应该加强与孩子的交流,这种交流必须是平等的,不能进行简单说教,而且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以过来人的身份,诉说青少年时期的艰难、烦恼和快乐之所在。
现在入学礼包等你来领
9月13日下午,2021山东网络文明周平行论坛之一——青少年文明上网论坛在济南举行。青少年文明上网论坛由省委网信办、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省互联网传媒集团承办,主题为“文明上网远离网瘾”,旨在引导青少年文明绿色上网,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正苗启德青少年健康成长。论坛上,来自山东省委网信办、共青团山东、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精神卫生中心的嘉宾们就如何正苗启德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文明上网,让青少年远离网瘾危害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9月13日下午,2021山东网络文明周平行论坛之一——青少年文明上网论坛在济南举行
山东三分之一青少年学生是互联网用户
当今青年是被互联网深刻影响一代,也是深深融入互联网的一代。山东省委网信办首席专家朱德泉在发言中说,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到今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10亿,其中20岁到39岁的网民达到了37.7%,19岁以下的占比15.6%,青少年网民数量达到全国网民总数的一半以上,青少年已经成为互联网的真正主力军。
9月13日下午,2021山东网络文明周平行论坛之一——青少年文明上网论坛在济南举行
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刘少华在发言中补充了部分数据。他说,当前的青少年一代被称为网生代、互联网原住民。在这其中,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了1.8亿,不仅在网民群体中占比高,上网触网的比例也居高不下。
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大,山东也是如此。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刘欣堂在发言中说,山东作为教育大省,在校学生有2090万人,这其中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学生是互联网用户。
不断优化的互联网设施也为青少年学生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刘欣堂说,山东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这几年不断地完善,现在所有学校均已实现100M以上的宽带联网,多媒体教室占所有教室的98.6%,百名同学拥有终端11.2台。“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变革教育模式的重要时期,也刚经历了新冠疫情期间大规模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育模式,可以说互联网越来越广泛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发展和成长进步。”
网络成瘾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但同时,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朱德泉认为,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等违法犯罪行为,网络谣言、低俗恶俗以及文娱领域饭圈乱相等不文明行为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一直以来困扰着许多家庭,危害着不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不容忽视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依赖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正日益凸显。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牟善勇说,网络依赖在我国的青少年中有比较高的发病率,青少年患者约占8%到13.7%。
9月13日下午,2021山东网络文明周平行论坛之一——青少年文明上网论坛在济南举行
网络成瘾要怎么界定?齐素芳说,网络成瘾又称为网络依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人们出现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对于网络成瘾的诊断,持续时间是重要的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齐素芳认为,网络成瘾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健康,还会影响生活、学业,甚至诱导青少年犯罪。
如何让青少年远离网络负面影响?
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如何引导青少年趋利避害,文明上网,远离网瘾?嘉宾们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大家普遍认为,正苗启德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同时也需要青少年自身加强辨别能力。
在加强网上正能量宣传方面,刘少华表示,团省委一直以来持续强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引导青少年积极践行网络文明规范,提升网络文明素养。他说,团省委紧跟网生代青年步伐,推动全省2100多个团属新媒体账号共振。“我们持续增强正面声音的引导力影响力,去年以来我们开设网络话题15个,其中阅读量过亿的话题有11个,累计阅读量达到37亿。”
朱德泉从营造社会氛围的角度入手提出建议。他建议提高全社会的网络文明意识,文明网络需要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建设,鼓励网络文明监督,通过网络素养教育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社会、进机关、进基地,夯实网络文明共建共享的社会基础,以鲜明的导向塑造青少年、激励青少年、保护青少年。
刘欣堂则从青少年加强自身辨别能力入手提出建议。他希望广大青少年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网络游戏,不沉迷网络游戏,不迷恋网络世界,坚持为我所用,将网络作为自己学习知识、获取知识,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争做文明网民。
审核:辛然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