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避害是一种心理机制p>
物流是现实世界的中心空间,虚拟世界是信息流中心的空间。这种区别,使得虚拟世界具有三大特征:实时性、仿真性和交互性。
人们具有生理、安全、交友、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这些需要由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有较高层次的需要有待满足。绝大多数家长认为,为孩子们提供衣、食、住、行就足够了,忽视了孩子们还有着强烈的社会需要。患上网瘾的孩子,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其社会需要,但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虚拟世界里得到满足。
首先,由于仿真性,虚拟世界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生活,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同样的满足感。而且,这种满足还有着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种种优点。例如,在匿名的保护下,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承担任何后果,观点越是新、奇、特,得到的反响就越大、回应就越多,使得孩子们可以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又如,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为孩子们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天地。再如,与现实世界相比较,这种满足是低成本的,仅仅需要付出一笔上网费。
其次,由于交互性,一个人可以同时与很多人,远隔重洋进行交流。尤其是平时比较内向、缺少关爱的孩子,深感孤独和无聊,在网上却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可以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烦恼,充分满足其交友需要和自尊需要。如果遇到困难,会有很多人献计献策,使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温暖。
最后,由于实时性,人们可以在瞬间满足其社会需要,而在现实世界里,必须经历漫长的过程和耐心的等待。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把握角色的命运,一夜之间就成为“盖世英雄”或“商界奇才”。很多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常遭到家长的斥责、老师和同学的蔑视。上网打游戏,不断“练功升级”,成为他们找回自尊、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综上所述,网瘾问题的症结,在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网瘾问题表面上来自虚拟世界,其根源却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互联网没有过错,患上网瘾的孩子也没有过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趋利避害、寻求快乐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在这种意义上,患上网瘾的孩子是聪敏的、充满智慧的,他们知道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去表达自己的个人意愿,实现自己的个人追求。很多个案告诉我们,患上网瘾的孩子有着一些共同特点:专注、执着、有主见、接受新事物快、自我意识强。
虚拟世界的基本原则值得仿效
要解决网瘾问题,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家长和老师的当务之急,不是简单地谴责网瘾,对孩子采取高压措施,而是要虚心向虚拟世界求教,彻底改造我们的教育体制,使得孩子们的社会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得到满足,不必去虚拟世界寻找替代物。虚拟世界的强大吸引力,来自一些值得仿效的基本原则:
(1)奖励原则。网络游戏可以通过升级和物品,对孩子们极其微小的进步予以奖励。现实生活中,哪怕是表现再差的学生,都有可能出现点滴进步,我们为什么不能及时予以肯定,以满足其自尊需要和成就需要?这些小的、微不足道的进步,将会逐步积累起来,渐渐成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2)娱乐原则。网络游戏以娱乐贯穿始终。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为什么不能充斥着快乐?我们为什么不能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求知过程洋溢着乐趣、充满着悬念?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校开设各种兴趣小组,让所有孩子的好奇心都得到满足,潜能都得到发挥?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有一些主动性,有一些选择权,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得到更多的发展?我们为什么不能打破单一的分数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做到了这些,我们就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充满自信,充满成就感,充分满足其社会需要。
(3)平等原则。网上的交流是平等的、自由的,这是上网聊天最吸引人的地方。家长和老师应该加强与孩子的交流,这种交流必须是平等的,不能进行简单说教,而且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以过来人的身份,诉说青少年时期的艰难、烦恼和快乐之所在。
现在入学礼包等你来领
1、家庭、学校等各环节的“失守”
2021年暑假,课题组以黄颡口镇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一共发放了2055份调查问卷。
在数值之外,调研显示的农村青少年面临的现实更令人担忧。
家长对此也很清楚。在问卷“孩子沉迷游戏的主要原因”一题中,63.39%的家长选择了家长疏于管理,位列第二的原因才是游戏本身比较容易沉迷,占比52.8%,第三大原因为同伴或大人的负面影响,占比47.88%。
再向下推敲,不难发现,能够挡在乡村青少年和网瘾之间的每个环节几乎都“失守”了。
王成(化名)是黄颡口镇某小学老师,在当地教了20多年书,对学生的情况十分了解。这所学校覆盖了附近4个自然村,共有600多名学生,60%以上是留守儿童。学校目前有30位老师,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骨干教师都往城里转了。4个村里大约有1/3的孩子,被‘有点条件’的家长带到了城里或县里”。
王成深切感受到学生们课余生活的单调:黄颡口镇没有音乐类、体育类等校外辅导班,即便有,留守在村里的孩子,往往也没条件参加。
2、为成瘾而做的设计
而在互联网世界中最容易让青少年成瘾的,或许就是网络游戏。
在此前接受采访时,阿尔特说:“所谓‘行为上瘾’,就是你不断强迫性地重复同样的行为,因为它在短期内带给你愉悦或抚慰,但长期而言会从各个方面损害你的身心健康。当你尝试拒绝时,上瘾通常会涉及戒断反应。这反映了我们很多人与屏幕之间的关系。”
而这恰恰是农村家庭教育的短板。
3、多方合力,改善农村青少年成长环境
当农村家庭现代化转型和游戏数字化转型同步推进时,单个家庭在对抗青少年网瘾时存在无法逾越的困境,需要企业、政府、社区和学校等多方力量支持。
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针对未成年人生长环境的变化,新增了“网络保护”专章。
浙江绍兴,几个孩子坐在一起玩网络游戏。许康平摄/光明图片
8月30日,最严网络游戏新规发布后,腾讯、网易等头部企业纷纷发文表示将响应通知要求。
对此,夏柱智仍然有所担忧。过去的经验表明,由法律和政策要求游戏公司简单地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难以发挥实质的效果。“孩子普遍知道如何破解未成年模式。他们使用家长或其他成年人的账号、密码同样可以玩一个通宵。或者在万能的互联网上花几元钱购买一个账号。有需求,互联网就有大量的供给。”
从技术上来说,人脸识别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腾讯首个试水了人脸识别验证,凡是拒绝或未通过人脸验证的,将被当成未成年人,纳入腾讯游戏健康系统的防沉迷监管并踢下线。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8月20日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生物识别和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是需要“单独同意”的敏感信息。目前人脸识别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层面还缺少有强制执行力的要求,如何在技术上严加控制,使得该过程不会过度采集和留存未成年人的人脸信息,同样是一个难题。
应该看到,要改善农村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只靠一条政策是不够的。
除此之外,孙敏建议,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加强农村社区青少年课外活动建设,鼓励社区充分利用公共场所为青少年提供游乐空间。同时,可适当吸纳公益性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未成年人参加课外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通过社区支持来弥补家庭陪伴的不足。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7日16版)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