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并不是一个游戏有多好玩,让人沉迷其中,主要是游戏中的世界,可以给这类人群带来一些现实中没有的东西,所以与其说是拯救网银少年,不如说,将他们从那个虚无的世界中抽离出来,这种过程是比较痛苦的,因为网瘾少年在现实世界中要么是学习差的一塌糊涂,要么就是生活浑浑噩噩,但是在游戏中不一样,时间的累积让他们在游戏中可以获得足够多的优越感。
对症下药才是关键,如果孩子因为学习差而沉迷网络游戏当众,父母的责备只会让孩子更加沉迷那个虚无的世界,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心,渴望的是那种没有烦恼,没有世俗情感的世界,所以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可以通过言语的鼓励,也可以通过达到目标就奖励这样子的形式来诱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比如说,一开始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糟糕,可以告诉孩子,如果通过努力所有的成绩都达到及格线水平,就奖励孩子一件想要的物品,开始的时候如果条件过高,会让孩子望而却步,而礼物的贵重程度孩子也会考虑是否会完成任务获取奖励,所以不要舍不得花钱,这对沉迷游戏的孩子非常有效,一旦他达到了,得到了应有的奖励,慢慢的再将水准和要求逐渐提高。
这样孩子慢慢的与现实中的世界接轨,当在现实世界中获得了足够多的充实感,就会逐渐忘却自己在游戏中那虚无的地位,但是如果孩子仍然要玩游戏,也不要呵斥,但是可以规定每天的游戏时间,最好是自家就配备一台电脑,孩子在网吧那样的环境中是得不到好的成长的,如果家长对孩子玩游戏这件事情阻碍力度特别大,同样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我弟弟小的时候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网瘾少年,有时候连续几天不回家,天天泡在网吧里,后来采取了这种奖励制度,弟弟在现实中越来越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慢慢的为之去努力,对于游戏,他要玩,我们从来都不阻挠,只是有时候谈心的时候会和他讲一讲游戏中虚无的东西是无法带入现实的,慢慢的,他也就都懂了。
趋利避害是人类保护自己的一种心理机制
现实世界是以物流为中心的空间,虚拟世界是以信息流为中心的空间。这种区别,使得虚拟世界具有三大特征:实时性、仿真性和交互性。
人们具有生理、安全、交友、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这些需要由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有较高层次的需要有待满足。绝大多数家长认为,为孩子们提供衣、食、住、行就足够了,忽视了孩子们还有着强烈的社会需要。患上网瘾的孩子,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其社会需要,但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虚拟世界里得到满足。
首先,由于仿真性,虚拟世界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生活,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同样的满足感。而且,这种满足还有着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种种优点。例如,在匿名的保护下,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承担任何后果,观点越是新、奇、特,得到的反响就越大、回应就越多,使得孩子们可以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又如,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为孩子们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天地。再如,与现实世界相比较,这种满足是低成本的,仅仅需要付出一笔上网费。
其次,由于交互性,一个人可以同时与很多人,远隔重洋进行交流。尤其是平时比较内向、缺少关爱的孩子,深感孤独和无聊,在网上却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可以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烦恼,充分满足其交友需要和自尊需要。如果遇到困难,会有很多人献计献策,使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温暖。
最后,由于实时性,人们可以在瞬间满足其社会需要,而在现实世界里,必须经历漫长的过程和耐心的等待。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把握角色的命运,一夜之间就成为“盖世英雄”或“商界奇才”。很多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常遭到家长的斥责、老师和同学的蔑视。上网打游戏,不断“练功升级”,成为他们找回自尊、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综上所述,网瘾问题的症结,在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网瘾问题表面上来自虚拟世界,其根源却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互联网没有过错,患上网瘾的孩子也没有过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趋利避害、寻求快乐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在这种意义上,患上网瘾的孩子是聪敏的、充满智慧的,他们知道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去表达自己的个人意愿,实现自己的个人追求。很多个案告诉我们,患上网瘾的孩子有着一些共同特点:专注、执着、有主见、接受新事物快、自我意识强。
虚拟世界的基本原则值得仿效
要解决网瘾问题,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家长和老师的当务之急,不是简单地谴责网瘾,对孩子采取高压措施,而是要虚心向虚拟世界求教,彻底改造我们的教育体制,使得孩子们的社会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得到满足,不必去虚拟世界寻找替代物。虚拟世界的强大吸引力,来自一些值得仿效的基本原则:
(1)奖励原则。网络游戏可以通过升级和物品,对孩子们极其微小的进步予以奖励。现实生活中,哪怕是表现再差的学生,都有可能出现点滴进步,我们为什么不能及时予以肯定,以满足其自尊需要和成就需要?这些小的、微不足道的进步,将会逐步积累起来,渐渐成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2)娱乐原则。网络游戏以娱乐贯穿始终。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为什么不能充斥着快乐?我们为什么不能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求知过程洋溢着乐趣、充满着悬念?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校开设各种兴趣小组,让所有孩子的好奇心都得到满足,潜能都得到发挥?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有一些主动性,有一些选择权,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得到更多的发展?我们为什么不能打破单一的分数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做到了这些,我们就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充满自信,充满成就感,充分满足其社会需要。
(3)平等原则。网上的交流是平等的、自由的,这是上网聊天最吸引人的地方。家长和老师应该加强与孩子的交流,这种交流必须是平等的,不能进行简单说教,而且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以过来人的身份,诉说青少年时期的艰难、烦恼和快乐之所在。
现在入学礼包等你来领
直到儿子告别世界时,舒鑫才意识到“自己答应孩子的事情没有办到”——舒一鹏始终没能回学校上课。
“再救救孩子!”救护车来了,舒鑫恳求。儿子的瞳孔虽未完全扩散,心跳已停止,嘴边不时有白色泡沫涌出。6次心肺复苏后,生命体征依旧全无,17岁少年舒一鹏被宣告因服农药自杀身亡。
对于每一位教育者和受教育个体而言,这或许并非一道“严禁”与否的判断题。
舒一鹏在离世前用保温杯冲泡的农药残留物。杨书源 摄
寻找
如果悲剧没有发生,在收到准考证的第3天,他会和同学们一样走进高中毕业考试的考场。
儿子走了19天,舒鑫的车一直没洗过:地毯上、车门边,满是厚厚的泥垢。在景德镇连绵阴冷的雨天,舒鑫开车时特地把速度放得很慢,以安全。
按照舒鑫的设想,即使孩子没法去学校,但每天在他眼皮底下和他一起上下班,“照顾得到,不会出事”。
这几天,舒鑫没有和家里任何人说起,自己常常半夜惊醒,四处找儿子……梦醒时分,也是绝望时刻。老家杂物间的墙角,还放着舒一鹏离世前盛放农药的保温杯,杯壁上残留着紫色汁液,杯子边上,是一小包农药的空袋。
“我始终不明白他有什么走的理由……”舒鑫掩面。
11月28日晚,父亲告诉儿子:“家门口的柚子树老被人偷摘,你个头最高,快去把柚子摘下来放在家里。”身高187厘米、体重逾100公斤的舒一鹏受到鼓舞,一晚上摘下了十几个柚子。
11月29日晚,是家人相伴的最后一晚。晚餐时,舒一鹏笑嘻嘻和奶奶讨论着明天吃些什么:依旧是面条、鸡蛋、自家地里的蔬菜——舒一鹏从小不吃荤食,因此家人做饭从来都是一式两份,那份不带荤食的是独独做给舒一鹏的。
饭后,舒鑫回养殖场加班。奶奶在家中陪着孩子,她发现当晚唯一不同是孙子比平时早睡了1个多小时。
一家人陷入了强烈自责:奶奶自责,那晚没有像平时一样半夜再去卧房里看看;父亲自责,为什么不多去找老师几次,让孩子早点复学。
就在孩子宣告死亡的当日下午,舒鑫带着妻子和侄女去学校“找舒一鹏”。他径直来到儿子的班级,并没有告诉同学们舒一鹏离世的消息。
面对孩子朋友的追问,舒鑫一时不知如何作答,然后短短回复一句:“他走了,我们找不到他了。”
由于当时舒一鹏没有办理退学手续,舒鑫认为“老师就是警告孩子”,并未过于焦虑。
然而,一切只能是雾里看花了。
征兆
舒一鹏的QQ空间停留在用“百词斩”软件背诵单词的第164天,那是高二升高三暑假的前一天,显示他当日背诵了37个单词。而空间页面的签名,停留在了“劝学”二字。
在舒鑫老家有个风俗:人走了,要把用过的东西都烧掉。舒鑫没忍心,还是留下了孩子做过的试卷和辅导书。在一麻袋参考书里,他发现了3本全新的《学霸笔记》,这是孩子在回家复习第8天主动提出要买的。
离校日子里,舒一鹏向学的心被迅速催化。在舒鑫记忆中,舒一鹏停课期间好像错过了一次大型模拟考试,坐在家里沙发上自言自语:“我下次模拟考应该可以去了吧?”
舒一鹏就读的昌江一中位于景德镇城区边缘,是昌江区唯一的省重点中学。周围工厂林立,因此昌江一中汇集了许多普通工薪阶层以及农村家庭的孩子。
“我们家是十分宠爱孩子的。”舒一鹏的姐姐在外自费留学读研究生。谈起父母对姐弟俩的教育态度时,她的形容是“有求必应”。
现代社会的“孟母三迁”版本,在这个家庭上演过。舒一鹏小学四年级时,舒鑫打工的厂子迁至景德镇机场附近郊区,周边没有好学校,舒鑫就把孩子带回老家乐平市最好的小学上学,并在学校附近买了这个家的第一套房,由爷爷奶奶陪读。不久后舒鑫花了6万多元买车,方便每周回去看孩子。等舒一鹏读初二时,舒鑫卖掉在乐平的房子,在市区购置一套学区房……
遗憾的是,进入高中后,舒一鹏在班中成绩不再位列上游。孩子到底适不适合读书,想不想读书,这曾是困扰舒鑫的问题。
舒一鹏高二时英语居然考了10多分,舒鑫问过儿子,是否要想别的出路。舒一鹏回答:“我要读书,除了读书我不会干别的事情。”
至于孩子开怀的日子,父亲的记忆也与成绩有关——初三时,校长点名表扬前200名的孩子,说他们是“最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的,舒一鹏在名单之列,回家后,他和父母絮絮叨叨说了很久。
舒鑫还记得,舒一鹏高三开学一次月考中,竟然考了班级第一。老师询问之下发现,他在考试中抄袭了别人的答案。父亲忆起孩子当时有些不服气地提起那些作弊获得高分的同学。那次,舒鑫正告孩子:我宁愿你永远是班级中游,也不要作弊骗自己。
如果不是学业压力,也不是家庭矛盾,那究竟什么才是压垮舒一鹏的最后一根稻草?
仅仅因为没法返校学习吗?“学校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学校和班级的大门永远向他敞开。”这是来自昌江一中公众号的说明。舒鑫对此否认。
11月13日,是填报高考志愿的日子。在母亲的叮嘱下,舒一鹏去了学校。与此同时,父亲也去找了班主任。按照舒鑫的说法,他想“让孩子回学校上课”,但和老师交涉失败。“如果‘学校和班级的大门永远向他敞开’,我怎么会不把孩子送来学校?”舒鑫反问。
今年5月,班中一位喜欢给人取绰号的同学用“肥猪”来调侃身材硕大的舒一鹏,舒一鹏被激怒,猛一下把同学推搡进厕所……那次情绪爆发,经由老师的简单疏导后被人迅速遗忘,直到孩子离世后,这件事再度被鲁和荣想起。
工具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被刷屏的这些日子里,公众热烈讨论着教育水平的现实沟壑,唏嘘着欠发达地区学生通过现代通讯即可能改变命运。
一块屏幕所代表的电子信息产品,给教育带来的究竟是什么?是冲击,还是一种全新教育模式的可能性?
(文中小杰、陈波涛以及检讨书里学生名字为化名)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