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侄最开始在乡下读书,这学期经过表哥表嫂的一番努力终于把他转到城里学校读书。现在读五年级,听表哥说他儿子在乡下学校读书还不错,年年成绩排名在班级前五。
表哥表嫂一致认为儿子是读书的料,所以才努力找关系把他送城里来,毕竟县里的学校师资力量教育质量都强于乡下。如果他们的儿子努力读书,将来有出息了就不会像他们一样干苦力赚钱了。
表侄来到城里学校后,表嫂说他学习也很用功,但每次成绩都不够理想。昨天月考了,语文75分,数学86分,英语78分,这成绩在班级排名都到中下游了。
后面表哥说了一句话提醒了我,他说:“这成绩在原来的学校可以进前五了”!
原来如此,表侄是受沉重打击了。都说成年人的生活很内卷,其实小学生的生活同样内卷!乡下教育质量比不上城里,这一点无可厚非,仔细看看这落差,一目了然。
在城里生活的父母,哪个不希望自己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所以对他们的学习抓得很紧,在校希望老师严格管教,部分家长做到时常和老师沟通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放学后督促他们学习,周末还可能给孩子补课,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有个美好未来,将来能继续在城里立足。
表哥表嫂在城里做苦力,周末有空才回老家。表侄转学前是和姑姑他们生活的,姑姑他们年纪大了,文化知识本身不高,更别说给孩子辅导学习了,放学后一切都是靠表侄自觉。表侄之前学习成绩在乡下还不错,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大部分精英聚集在一起,之前的成绩就不够看了。
01
很多家长遇到孩子出现厌学状况时,常常感觉手足无措,激愤地认为这是孩子性格不好、品行败坏或者道德低下等等的表现,而指责强迫孩子并陷入与孩子敌对的状态,同时又被动地接受着孩子厌学的状态。殊不知这是由很多对孩子来说无奈的因素加上家长平时的教养模式所共同促成的现象。
很多家长遇到孩子出现厌学状况时,常常感觉手足无措,激愤地认为这是孩子性格不好、品行败坏或者道德低下等等的表现,而指责强迫孩子并陷入与孩子敌对的状态,同时又被动地接受着孩子厌学的状态。殊不知这是由很多对孩子来说无奈的因素,加上家长平时的教养模式所共同促成的现象。
厌学表现:
主观: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并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在生活中明显表现出来具体特征认为读书无用、消极对待学习、逃避学习活动等特征;
轻度厌学特征:
对上学本身不感兴趣,但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去学校。在校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效率低,常常烦躁、多思多虑、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看周围一切都不顺眼,对自己和别人都厌烦;
重度厌学特征:
感觉无论如何再也无法投入学习,上学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从内心厌恶上学及学习的一切事宜,甚至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02
厌学除了较为严重的生理或心理问题导致外,目前观察到的高发期是小学到高中阶段,也就是孩子7岁到18岁期间。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人格发展中面对的问题是:
阶段危机解决未解决品质
学龄期:
孩子进入小学即是正式社会化的开始,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在学习自我的约束和对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尊重;对很多孩子来说学习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任务。
如果他能够在这个阶段获得学习上的成功,那么就能深刻体会到“勤奋”的价值感,从而保持并发展这一习惯;反之,将感受到强烈的“自卑”感,形成长久影响性格的自我脆弱、退缩、和胆怯。
毫无疑问,在这个阶段,如果家长和其他教育者过度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忽略培养孩子其它品质的发展,就会带来孩子单一的价值体系 - 只有成绩是唯一证明自己能力优劣的标准;那么当学习受挫或学习压力过大时,便往往会突破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最终不愿意再进入痛苦不堪的学习环境。
小A是个复杂却典型的例子:她今年10岁,本应该上小学3年纪,但因单纯厌学已经在家休学一年了。小A是从小被收养的孩子,养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养父长期出差不在家,因此她不得不一直主要由年过7旬的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对她的生活无微不至地照顾,但无力给予学业相关的任何指导。
小A小学二年级前成绩都不错也和同学老师相处很好,但是到了二年级时,新的班主任对班级管理较严,且担任她最不擅长课程 - 数学的任课老师,小A从此感觉抬不起头来,特别是牵涉老师需要与家长沟通或家长辅助的工作,更让她有羞耻感,学习成绩慢慢开始全面下降,过完二年级的暑假,小A就再也不肯去学校了。
青春期:
第二性征在这个时间段的出现给孩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心的变化,叛逆和对异性的萌动是人们最普遍提及的特点。
孩子对异性的好感带来心灵的悸动,和通常会迎来来自家长及学校的压制,再加上与对方情感的不可控性,极易引发孩子情绪的波动,触动其尚未稳定固化的情绪模式。
伴随脑力、体力的成长发育,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明显增强,并更频繁地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挑战权威,开始更清楚地意识到家长、老师等一些熟悉前辈的局限性,对父母的“理想化”看法便由此崩塌。
同时在旺盛的性驱力的促动下,孩子变得更加的敏感而脆弱,易激惹,其实质是在处理整合统一的问题 - 如何接纳这些充满矛盾又同时具有优点和缺点的人们?只有处理了整合的问题也才会对他人产生忠诚;
并且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另一个核心问题 - 如何整合接纳自己是兼具优、缺点的矛盾体?
小B从小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而一直在班级里担任班长等重要职位,父母尽管总吵架,但只要小B干预就能暂停,所有人对小B都非常满意。
初中二年级后,小B作为班干部要帮助后进同学,和班上一位男生有比较多的接触,慢慢喜欢上了他,后被妈妈发现。
妈妈非常生气,在劝说几次无效的情况下,去班主任那告发了小B的早恋。班主任非常震惊很重视这件事,不仅单独交谈教育而且在班会上也点名批评,还把小B的所有职务都给免去,小B感觉非常气愤和伤心。
不久就出现了逃课的现象,家长依然苦口婆心地规劝,学校也威逼,都没有任何效果,最终小B离家出走并不再上学。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厌学绝不是简单的品行问题,涉及到的领域极其广泛,其中最重要的是与家长的亲子关系,那么我们该如何进一步理解并且应对这样的情况呢?将在下一篇揭晓。
03
尽管我们知道对孩子有些通用的方法,比如有时候需要安慰和鼓励,有时候对他们要严厉和有原则;有时候要循循善诱,有时候也要咄咄逼人;有时候要陪伴,有时候要远离。但是家长如何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适当的方法就非常值得深思了。
学龄期的孩子正处于完全接受并确定自我价值评定的边缘,学习成绩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显得格外重要,而这个阶段同时更是孩子发展社交能力,获得成就感及逐步与父母心理脱离的阶段,他们开始明白自己需要获得环境、他人甚至社会的肯定,若在父母也不断向普世价值靠拢或强压下,若再辅与家长恰如其分的接纳及引导,适应性好的孩子会很快地被社会化,表现得听话而温顺,并获得积极地发展自我的能力;
若没有家长合理的接纳与引导,孩子则只能压抑自己,继而容易形成自卑和怯懦的性格特征;而适应性差的孩子则有可能出现叛逆、行为异常或整体学习、生活状态不良的状况,这对于对孩子充满期待的家长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而事实上这类孩子不能说只是适应力的问题,其积极面是他或她则是个自我相对比较强大的人,不轻易向外界妥协,自己的原则和边界清晰;他们如果被加以家长或老师因材施教的培养,很容易成为更出色且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小时候都是非常顽劣的儿童,比如小时候不善言辞、表现木讷而且动手能力差的爱因斯坦;专爱捣蛋的爱迪生等等。
以前我们提到被领养的小学生,本身因长年只和老年人居住,获得来自家庭来自发展性的社会化支持就比较少,在早期的学习中,因相对简单加上老师的耐心和鼓励,她的学校生活是开心且顺利的;
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和老师的更换让她感觉一再受挫,加上本已对自己家庭的自卑感,使得坚持学习的动力不断下降,最终辍学在家。最终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也成功接受了心理干预,她休学一年后在另一所学校重新入学,当然入学前她的老师们都已对其的特殊情况有所了解。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在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的同时,还因第二性征的出现产生了性意识,这让他们在感受到异性的吸引下,有了其它的渠道去获得感觉家庭中缺少的爱并满足自己本能的好奇心。
故而,在这个阶段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就非常重要,没有理解和尊重的纠正此时会特别容易被他们拒绝,他们已经深谙对付家长和老师之道,清楚什么是对方的软肋,当决定对抗的时候,往往能给教养者们沉重一击。
因此,有时面对不可抵制强大的异性吸引时,适当地引导他们意识到什么是“爱”和“爱”的责任,如果处理恰当,是可以给孩子们更生刻一堂社会人生课,为当下要承担的人生任务增添新的发展动力。
诚然上文中小B的母亲可没有意识到这些,她不仅破坏了女儿对她的信任,而且她的告状让女儿多年来积累在学校的声誉及地位被毁,配合上学校严厉没有任何宽容的一系列处罚让整个事态失控,女儿同校“恋人”同学出逃旷课也就不出人意料了。
04
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让学龄期的孩子健康顺利成长,家长和老师为本位的教育模式无法广泛适用,甚至其局限性日渐明显,作为育人者要注意的是:
1、理解并尊重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的性格特征及他们各自的特点;
2、尽量不在没有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强加一些意愿给孩子;
3、觉察自身的所有负面情绪,尽可能把与孩子不相关的与他们隔绝;
4、因材施教
5、言传不如身教
中国传统文化下浸染的教育模式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要经历更多的挑战并需要应对全球的人才竞争,而且我们非常明显地看到欧美国家“能力培养”导向教育模式的优势,随着80年代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在国内真正开始逐步普及深入,相信所有各层级的传道受业解惑者都会有新的感悟和体会来推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不读书的就一定会比别人差吗?不管怎么样让他上学让他休学一年来打工,最多半年他就知道好歹了,不用你们要求他就愿意学习了。其实,每个孩子都很在意别人对他评价,所以帮孩子树立自信心是帮他克服厌学心理的一个关键,让他们在心理上不惧怕学习。如果现在您的孩子已经因厌学导致成绩落后,就与孩子商量、制定一个可行的学习计划,这个计划既包括学习成绩,还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每段时间进步一点,要坚持不懈,让孩子从厌学的阴影中逐步走出来。参考文章:http://www.feilala.com/?article-40.html首先你不要跟孩子硬碰硬,试着咛听孩子的心声,要安静的听完孩子的话,在问孩子有什么打算,之后在告诉他社会不是那么简单,都是要凭才学于实力说话的,在问他是不是在学校受委屈还是老师不关心自己或是听不太懂老师教学,心平气和的跟孩子谈心,在看看孩子的
“厌学”顾名思义就是讨厌学习,对孩子来说厌学主要表现为:或把学习看成负担,被动地应付学习;或责任心不强、马虎草率;或行为散漫,经常旷课、迟到,甚至逃学。
许多儿童心理学专家在进行儿童心理咨询的工作中,常听到家长说:“老师们都说这孩子聪明,如果能把1/3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在班上就能成为尖子学生。可他就是贪玩,不爱学习,学习成绩差,经常开红灯……”
这一类现象在儿童心理学上就叫做儿童厌学症。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注意力涣散,学习被动,丧失兴趣,没有时间紧迫感,对学习不当一回事,功课不认真。但是,这样的儿童不仅大多智力正常,甚至不少智力超常,可见,厌学症大多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厌学的儿童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他们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还兼有品德问题;儿童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往往会发生旷课、逃学或辍学现象。
儿童厌学症的病因大概有下列几种: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的心理动力,这一点与在家庭中受到过分娇惯有关,对所学的知识内容缺乏兴趣;与老师和同学之间均未建立良好的关系,或自尊心受到伤害,对学校有消极情绪;缺乏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拨的意志,只爱听表扬的话,经不起批评和挫折,心理自卫能力差。要知道,孩子讨厌的并不是学习本身,他们讨厌的是那些无法选择的、艰涩的学习内容和乏味僵硬的学习过程,以及只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体系。优越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少了动力,多了惰性。中国的古语上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现在的孩子从小就生长在衣食不愁的环境里,他们没有受过苦,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苦,因此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甜,更无从知道甜是必须通过努力得来的。
儿童厌学症既然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因而必须采用教育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治疗的方法予以矫正。
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厌学的孩子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兴趣并非天生就有,特别是有逃学、厌学行为的孩子的学习兴趣已经淡化,要使孩子学习兴趣萌发和强化的确不容易。不过,只要家长用心,办法还是有的。爱迪生上小学没有几周就因不习惯于学校呆板的程序和沉闷的气氛,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他的母亲南菲发现后没有责备他,而是经常带他到小河边,一面欣赏美丽的景色,一面读书作题;他们还一同登上了望塔,一面乘凉,一面讲述罗马帝国兴衰的历史知识。这种学与玩相结合的方式,很快使爱迪生恢复了对学习的热情。所以要注意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如综合运用听、说、读、写,避免学习时间过长使孩子心理上产生厌烦情绪。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配合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要从小做起,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原则是可以指导,但决不包办代替,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确立责任感和独立性。
3、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合理利用时间和大脑,不搞疲劳战术,以质取胜。
4、帮助孩子同老师建立良好关系。
培养他与小朋友进行交往的能力,改进心理上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
对于低能儿童,应该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功能训练,采取一些特殊的教育方法。在这方面,应该接受专家的指导。
5、要使孩子看到学习的进步。
有一对中年夫妇不管工作和家务多忙,每周都要对孩子的作业仔细检查两遍,把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出简要纪录,并把孩子做过的作业本收藏起来,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让孩子比较一下,经常告诉孩子学习上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这样,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心里有数,信心足,动力强。当孩子在学习时自然地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得到莫大乐趣时,学习也自然变得容易而有趣了。
6、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的具体困难。
一般来说,孩子逃学、厌学都有一些具体的原因,如有的孩子是因为学习基础太差,怎样用功学习也赶不上去,干脆不想学了;对于这类学习基础差的孩子,要在校内和家里抓紧“补课”,尽快使孩子补齐漏洞。有的孩子受到某一位老师的训斥,对这位老师有抵触情绪,因而殃及对这位老师所任课程的态度;这类孩子,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与他进行沟通来解决问题。
7、及时发现并鼓励孩子学习上的进步。
学习有时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很多的时候乐趣在于最终的结果而不是在过程。所以要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毅力,让他们奋力坚持到最后。所以孩子哪怕只是取得了极其微小的进步,我们也要善于发现,及时鼓励。这样孩子学起来会更带劲。
8、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建立良好的评价方式与手段,最终消除孩子的厌学情绪先细心开导他,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