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安徽叛逆孩子管教学校!

青春期的男孩能打吗(青春期男孩自己打自己)

发布日期:2022-05-07 浏览次数:

陪伴和管教孩子都要趁早。

孩子日后会感激你,没有在他需要关爱,需要引导的时候选择撒手不管。

前段时间,在B站看了一部警务纪实纪录片《守护解放西》。

其中有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13岁的男孩,名叫小郑。

有一天,许久没见到小郑的爸爸收到消息,说儿子和几个人住在酒店,身上还带着刀,不知道要干什么。

小郑爸爸担心自己一个人应付不了,便向派出所的民警求助。

民警找到小郑等人后,也不由得皱紧了眉头:

眼前的几个孩子,要么纹身,要么染发,看起来流里流气的,言语间更是满口谎言。

丝毫看不出13、14岁少年的影子,倒像是久居街头的小混混。

小郑亦是如此。

哪怕进了派出所,小郑的态度也依旧嚣张,甚至当着民警的面,对爸爸出言不逊。

特别是听到爸爸说,要将自己再次送去特训学校后,小郑二话不说,就要往外面跑。

被爸爸拦住后,小郑多次强调自己不想去,可爸爸无论如何也不肯松口。

拉扯间,小郑彻底爆发了。

只见他声嘶力竭地吼着:

“老子杀了你一家!”

随后,便一次次冲向自己的父亲,猛击对方的头部。

用力之大,隔着屏幕都能听见拳头捶打皮肉的闷响声。

哪怕被民警按倒在地,小郑仍旧不依不饶,不服气地朝着父亲吐口水。

从爸爸的口中,民警了解到,所谓的特训学校,大概就是那种通过关禁闭、体罚等方式管教孩子的机构。

之前,小郑就被送去那里待了六个月。

从小郑激烈的反应来看,特训学校多半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其中一位民警跟小郑商量,如果不去特训学校,每天乖乖回家、上学能不能做到。

小郑点了点头,可爸爸还是坚持要将他送走。

这时候,有位民警一针见血地指出:

“(送特训学校)是你自己逃避责任的一种方式。

你把孩子关起来,什么都不管,你图轻松,但这种教育方式是很有问题的。”

其实,做父母也是存在“有效期”的。

孩子小时候,父母就是他最信任的人,也是唯一的依靠,这时候是陪伴、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

一旦错过,等孩子长大了,教育就变得格外困难。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小段,刚满16岁。

凌晨五点,某公寓大厦内,物业通过监控发现小段对着正在运行的电梯猛踹几脚,导致电梯门损坏,赶忙报了警。

民警了解到,由于是未成年人,小段当天连找了几家酒店想要开房,却都被老板拒绝了。

小段怒上心头,便踢电梯用来发泄。

而他这种行为,自然是严重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

根据规定,他将要面临的,是五到十日的拘留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但考虑到小段还是未成年人,民警第一时间联系了他的父母。

“你进去就进去咯,反正没到十七岁,又不会判刑。”

随后,就是连珠炮似的脏话,骂得小段只能以沉默应对。

面对眼前的情形,小段委屈不已,他哭着告诉民警:

父母在自己小学的时候就离婚了。

从此以后,两个人就再没管过自己,而是把自己扔在爷爷奶奶家。

多年来,自己一直放不下对父母的恨。

看到小段泣不成声的样子,不禁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段话:

“各方面优秀的孩子,大部分是家长陪出来的。

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其实与学校教育没什么太大的关系,而是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做得好。

而一个所谓的‘问题孩子’,多半也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孩子年幼时往往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如果这一时期没有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孩子未来的路很可能就会走偏、走错。

看完这两个故事,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

无论是一出现问题就被父亲送去特训学校的小郑,还是父母早早离婚,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小段,他们都像是一块破碎的拼图,缺失了最重要的一块——

父母的陪伴。

在最该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疏于陪伴和管教。

等孩子渐渐长大了,步入青春期了,父母再想教育,却已然来不及了。

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变得暴戾、叛逆,开始辍学、混社会、离家出走。

还有些孩子,甚至采取了更加极端的方式。

用自伤,甚至自杀的方式,给父母致命一击。

他在遗书中写道:

“少年时期,总是在各种亲戚家寄宿,亲戚对我也不错,但总有种无所依靠、患得患失的感觉。”

作为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鹿道森则从小被寄养在亲戚家。

这让他的内心一直充满了自卑和不安全感。

而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童年时期最重要的两个礼物,一个是归属感,另一个就是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这两样礼物,只有那些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与父母建立起深厚情感连接的孩子才能获得。

所以,想要让孩子停止“复仇”,最好的办法不是给他贴上“逆子”、“无药可救”的标签,也不是用体罚和关禁闭让他屈服。

或许对很多父母而言,自己也不想缺席孩子的成长。

可扛起砖头,就陪不了孩子;放下砖头,又养不起孩子。

那么,也无须太过懊悔、自责。

因为,青春期就是留给父母最后的机会。

如果能够把早年缺失的爱延续上,我们孩子依旧能拥有一个阳光的少年及青年。

面对那些叛逆而封闭的孩子,父母只要记得这三点就够了:

羞耻感不会让孩子变好,只有爱才会

前段时间,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

长沙一名11岁的男孩小唐,总是喊着说自己腿疼。

后来,甚至发展出胸痛、上臂痛等症状。

可父母带着小唐辗转了多家医院,做了各项检查,还是没能找到病因。

直到湖南省儿童医院的多学科专家进行联合会诊,才发现:

小唐疼痛难忍的原因,很可能是心因性疼痛

医生了解到,小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缺少陪伴和呵护,管教孩子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体罚。

所以,小唐虽然没有器质性的疾病。

但强烈的委屈、孤单、不安等情绪,依旧导致他出现了剧烈的疼痛。

生活中,有的父母往往会采取责骂,甚至殴打的方式,想要让孩子“知耻而后勇”。

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特别是对于自尊心极强的青春期孩子而言,这种羞耻感只会让他们更加自暴自弃。

但如果,用沟通代替羞辱,用鼓励代替贬低,用关心代替挖苦,父母自然会惊讶地发现: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契机。

毕竟,只有情感的壁垒被打破了,感受到被爱的孩子,才会获得向上的动力。

对待青春期的孩子,请把他当作婴儿来对待

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变得敏感、暴躁、无法沟通。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退行”。

也就是说,这时候站在你面前的,不再是一个13、14岁的少年,而是一个3、4个月大的婴儿。

再多苦口婆心的教诲,到了他的耳朵里,都与噪音无异。

对此,王殿军校长提出了一个建议:

家长要多做饭,少说话。

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避免和孩子发生正面冲突,多做饭,把饭做好一点,少说话。

有问题就求助于老师和他的同学,而不是试着改变孩子。

哪怕孩子爱答不理,父母也要保持耐心和宽容。

毕竟,只有熬过了这个阶段,孩子才能从“婴儿”重新做回独当一面的大人。

犯错只是孩子的手段,寻求归属感和安全感才是他们的目的

作家乔西在《解码青春期》一书中写道:

“当一个孩子不断地犯错,挑衅他的父母,不断地做这个测试的时候,其实他就是想看看父母还爱不爱自己。”

乔西自己就曾是一个叛逆少年。

作为一个孤儿,他小小年纪被父母抛弃,辗转过多个寄养家庭。

每次被送往寄养家庭时,他就会捣乱、惹祸,用各种方式激怒养父母,并暗暗计算,多少天后自己就会被赶走。

直到遇见了一个无论他怎么调皮、犯错,都愿意包容、接纳他的养父。

当他酒驾被捕后,养父对他说:

“你视自己是一个麻烦,但我们视你为一个机会。”

也正是这句话,让乔西下定决心改变,最终,从一个街头混混成为一个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

而他真正需要的,其实是内心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看过一句话:

“孩子的所有问题,并非都全部来自父母。

但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父母修行的必答题。”

对一个孩子而言,最需要的不是父母取得了何种成就,挣了多少钱。

而是能够在有限的童年里,给予孩子切切实实的爱和陪伴。

如果实在错过了,孩子已然出现了问题,也要记得时刻提醒自己:

我们曾亏欠孩子,所以相比成绩和面子,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接纳孩子,是通过修复关系来治愈孩子。

做到了这一点,孩子自然能走出封闭、哀伤、自毁的绝望之谷,重新回到温暖的人间。

我有一亲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带孩子。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也是抬手大人,张口骂人,稍不如意,就会哭闹不止。在孩子打爷爷和爸爸的时候,奶奶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呵呵呵呵,你看这孩子能的,都要上天了”,而爸爸爷爷呢,也是微笑承受,虽然嘴里在说:“别这样,人家笑话,哪有打老人的?”等等教育孩子的话,但家庭人员的暗示性语言,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孩子是变本加厉,难以管教。我想,你们也是这么多人管理孩子,会不会也有这种暗示?如果这样,孩子的习惯真的就越来越难改了啊。建议你在孩子举手打人的时候,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制止的冷着脸的动作,或者表示不愿意和这样的孩子玩的决心,下次孩子再举手,会想到后果很严重的,别说孩子只有15月,就是再大点,打的作用也只是震慑而已,并没有现实意义,反而让孩子更觉得打是最有力的措施,所以,注意你和家人的态度和举止。不能打,毕竟15个月。怎能以打取代教育?!多引导孩子,要有耐心。不能打。孩子太小了,可以用哄的。

青春期的孩子 该不该用骂或打来教训

绝对不可以的,这个时期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别严重,应该多给以各方面的关心,因势利导,循序善诱,与之谈心,做其朋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将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一发不可收拾!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因骂父母、甚至打父母而被带去看心理医生的青春期孩子越来越多。青春期孩子对父母实施的打、骂、逼迫等暴力行为,被称为“青春期家庭暴力”。这些孩子的特点是在外面表现较为正常,但在家里经常和父母有激烈的冲突。

■无奈的父母

当这些孩子最初打骂父母时,父母往往始料未及:怎么会是这样?供他(她)吃供他(她)喝,给他(她)创造了那么好的条件,怎么一点都不领情?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感到困惑,感到不知所措;有的对孩子进行斥责、打骂,结果导致孩子更加强烈的反抗。最后,不要说实现父母给孩子制订的各种学习目标,就连正常的生活都难以维持。许多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无法求助别人;还有的父母觉得被孩子打是不光彩的事,没脸求助别人。只有在家庭内部寻求不到解决的办法,被孩子打得遍体鳞伤不堪忍受时,父母才会想到向别人求助。

■孩子的“暴力心”从哪里来

专业人士分析说,青春期家庭暴力心理的形成,首先和父母的不当教育有关。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过度地承担了孩子应该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洗衣、收拾屋子之类。在过多承担责任的同时,父母自然赋予了自己无上的特权。这样一方面剥夺了孩子应有的成长锻炼机会;另一方面,父母很容易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来支配(虽然是在爱心下的支配),没有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予以尊重,并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孩子身上。比如,父母认为好孩子应该学习好、不早恋,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父母恨不得他(她)在智力上达到十七八岁的水平,而在男女生关系上最好是七八岁的水平。这种希望当然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孩子还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比较好摆布,他们可以按家长的意愿去做一些事情,父母塑造孩子的意愿基本上能实现。但孩子十二三岁以后,到了青春期,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发育,他们会越来越有自己的主张,他们会坚持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做出行动。这反映了青春期孩子要求独立思考的愿望,他们想通过这样的行动来表示自己长大了。而此时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的主张是幼稚的,对事物的看法是不全面的,总要阻止他们的行动。在阻止的过程中,冲突就来了。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按自己意愿塑造孩子的信心受到了打击。于是,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训的话越来越多,表扬的话越来越少,甚至动手“镇压”。

这样做的结果会有两种:一种是孩子被“驯服”了,变得退缩、听话,认可父母的价值观,处事方式;一种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最初和父母顶嘴,继而和父母对骂、对打。可以说,父(母)子之间的暴力是互动的,不是单方面的,而最初的发起者则是父母。应该说,父母对孩子的阻止是出于爱护,怕孩子走弯路。但是,他们没有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事实上,如果把阻止改成引导,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即使是碰几回壁,那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应付的代价。

搜索标签:

官方微信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