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容易理解,如果你是一个成年人,你与你的配偶或老板发生冲突,你会非常焦虑。也许你处理这种焦虑的方法是请朋友喝酒和打麻将,或者只是在家里看电视。你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它会让你感觉良好一点。
而青少年所谓的网瘾也不过就是他们自己处理焦虑的方式,而可悲的是,也许现实中的关系不具有帮助容纳、处理焦虑的功能,以致于他们需要在网络上跟网友建立关系、寻求支持。
如果一个成年人因为焦虑打了几夜的麻将被人认为是可以接受的,那为什么孩子用上了几夜的网来防御焦虑就不被理解呢?
青少年对于自主性的抗争。
需要承认的是,孩子长大了,已经不希望事事受到父母的限制,他们希望能对自己生活有一定的自主性,而这是父母所拒绝的。而为了对抗父母这种控制和不信任,青少年会用过度的“叛逆”来向父母表达攻击。
也就是说,网瘾可能是青少年对于自主权的“过度表达”,诸如“你越是不让我上网,我越是要上网,挫折你,让你感觉到无力,因为你控制不了我“。
因为日常生活太挫败,出于维护自尊的需要
有些父母不切实际的期望,对学习成绩的高要求已经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而且在自己的愿望没有达成时,对孩子随意打骂;或者孩子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一团糟,被同学贬损、排挤。也就是说,假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得不到好的感觉,但他在网络中,准确地说,在跟网友的关系中能被好好地对待,或在联机游戏中大杀四方被队友尊称为”大神“,那么孩子就很需要这些在网络中获得的好感觉来维持”自己仍是一个优秀的人“这种自尊需要,否则怕是连自己都忍不住要抛弃糟糕的自己了。
网瘾是非常现象学的诊断,实质是青少年可能会因为抑郁、焦虑、强迫,争夺控制权或者维持自尊而沉溺于网络,此时只要处理相应的问题就能令他们不再过度地、病理性地使用网络。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感谢网络的存在,这个避风港使得我们的孩子不至于因为抑郁、焦虑或者自尊受辱,而抛弃自己、伤害他人。
只有当我们了解并且认识到孩子之所以会网瘾的原因,才可以对症下药,去更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杨先生是杨槐安父亲,是一位公职人员,瘦高个儿,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看得出来,关于儿子的事情,他无处倾诉太久了,等他开始讲起来后,我几乎插不上话。
“大约12岁吧,小学升初中那个时候,孩子就有了剧烈的改变。”杨先生说,是游戏彻底害了自己的孩子。他曾不止一次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他的儿子小杨出生于2002年。小学四五年级时,学校开了电脑课,杨先生也给家里买了电脑。“我还是比较开明的家长,那时候他就玩一些小游戏,过桥啊、画画啊之类的,我也没有管”。
小学毕业的暑假,当儿子喜欢的小游戏变成了大型网游《英雄联盟》,杨先生感觉儿子“忽然一下子就进去了”,然后就“再也出不来了”,“就是这款游戏彻底把他害死了”。
那个暑假,小杨玩游戏的时间很长,家里人怎么都管不住。“他玩累了睡觉,醒来了就再玩,就这样。当时我们全家人都管不了他,谁要是敢不让他玩游戏,他就跟你拼命。”
“当时就一个想法,马上他就上初中了,给他找个能住校的学校,让他和电脑隔一隔。”
可等儿子上了初中,杨先生却绝望地发现,情况并没有丝毫好转。
小杨上的是寄宿制学校,周五晚上回家,周日下午返校。“老师说,在学校他就像行尸走肉一样,看他那眼神就知道。作业也不做,听课也稀里糊涂的,就等着周五回来玩游戏……怎么说呢?就像没有灵魂。”
2015年冬天,杨先生开始请“外援”:家里的老人退休前在教育系统工作,托关系找了教育局的专家,专家就说了五个字“要疏不要堵”。杨先生说,他也试了,“就放开让他玩儿,陪着他一起玩儿”。可结果是,“根本就收不住”。
周末成了杨先生最焦头烂额的时刻。一回到家,小杨就要“疯狂玩”,到了周日下午,“就说‘不去学校’,找各种理由、各种借口”。杨先生说,自己也是软硬兼施:“软的就是陪着他玩,出去旅游,出去吃饭;硬的就是揍,把他打个半死,他嘴上说我改我改,但爬起来以后还是那样。”
一切很快就升级了。
在学校里,小杨开始和同学无端闹矛盾,然后就是动手打架,老师让家长把孩子带回家反思。
“对方小男孩吓坏了,以为老师不叫他上学了,赶紧写检查,他倒好,不是叫我反思吗,我就不去了。”
杨先生给儿子又换了一所学校,可初一快结束的时候,小杨就被第二所学校开除了。从那之后,小杨再也没有踏进过学校一步。
有一次杨先生报警了,警察来了,说这是家庭内部的事,教育了小杨一番。杨先生说,后来孩子也向他们道歉:“说控制不住情绪,但是道歉的力度很弱。过一段时间又发生这样的事。实在受不了了,真的实在受不了了。”
2018年底,在一次深夜暴力之后,杨先生夫妇连夜落荒而逃,把这套房子留给当时15岁的小杨一个人居住。
杨先生说:“我怕发生恶性事件。再不走,我怕我把他杀了。”
杨先生把小杨送来艾方进行全日制托管,五个月的托管,艾方将重点放在三个方面:
1.改善小杨与父母之间的家庭关系
2.帮助小杨重新树立人生目标,寻找人生方向
3.专业名师一对一辅导,帮助小杨定制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成绩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或早或晚地都会出现一个叛逆期。而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叛逆期大多是抵触的,他们只看到孩子不听话了,不像以前那么乖了,而没有看到这背后孩子所经历的心理历程。
也许在这期间,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抵触父母意见,或者沉溺于某些事情,但这段时期并非不可平稳过渡。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很急功近利,他们总想在短期之内强行让孩子认同自己的看法。而这却进一步激化了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艾方教育自2014年成立以来,专注青少年心理和教育,为无数的青少年及家庭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服务。
你为什么会“上瘾”?
上瘾,说白了就是一种“替代行为”。就拿烟瘾来说,很多人在无助或者焦虑的时候,就会点燃一根烟,一口吸下去,腾云驾雾,会觉得整个人放松了许多,好像重新掌控了人生。
这就是用吸烟来缓解无助、克服焦虑。无助感往往是成瘾的主要原因。
这听上去像是个悖论:我们在用一种让自己更糟的行为来拯救自己。尽管抽烟让我们短暂摆脱了无助感,但是却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和健康问题。
无论抽烟喝酒再怎么能有效地缓解消极情绪,成瘾行为都只是一种替代行为,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比如我自己,我喜欢熬夜、习惯晚睡,这其实也是一种瘾。最近,我还对动漫上了瘾,一空下来,就一头钻进视频网站里,不可自拔。
我为什么会沉溺其中?无非是觉得无聊,而动漫刚好可以替代这份无聊。
但任何事情一旦上瘾,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是有害的。我一连看了三个月的动漫,每天沉浸在刺激的虚幻世界中,这让我的精神变得麻木,觉得现实世界里越来越没有能让我兴奋起来的东西,导致我工作也好,学习也好,做事情往往提不起兴致。这些天,我连赚钱的激情都消退了不少,文章都懒得写了。
瘾,也可以说是坏习惯。要改掉成瘾行为,其实很简单。
一、吃好睡好,有规律的生活。
很多人讲,人要活得好,就得养成好习惯。我现在年纪越来越大,很难再养成什么好习惯,但我可以改掉一些坏习惯,比如晚睡。改掉坏习惯,就是养成好习惯。
晚睡问题相信困扰着非常多的人,你可能说,我不是不想早睡,是实在睡不着,失眠啊。
有个失眠患者找心理咨询师咨询,他说基本上把市面上所有的助眠产品都试过了,但根本没用。怎么办?
咨询师告诉他:睡不着不是正好吗?别人一天要睡8个小时,而你只睡4个小时,多出来的时间可以干多少事情?看书,学习,练手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样,从这个星期开始,每天不到凌晨三点,你不许睡觉,每天晚上看完一本书,然后凌晨三点给我发读书笔记打卡。
你猜怎么着?这个失眠患者只坚持了三天,到第四天就困得不行了,一翻开书就睡过去了。
二、记录自己的感受。
现在,你决心要戒除烟瘾。那么就请准备一本笔记本,记录自己的戒瘾过程,将你取得的戒瘾进展和阻碍都记录下来。比如,你可以写:今天是戒烟第一天,吃完饭后我很想吸一口,但我忍住了。耶!今天是戒烟第二天,中午我又想抽烟,为了转移思绪,我去泡了杯热茶,神奇的是,泡茶的时候我忘了想抽烟。
当你能如实地记录自己的感受时,你就已经在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烟瘾了,这是戒瘾的重要一步——我承认我有烟瘾,而且我我要戒了它。
戒瘾最难受的瞬间,就是想要“复吸”的时候,你会感到很挣扎。这时候,你就可以拿出笔记本,看看自己之前是怎样战胜“瘾头”的。
相信当你看到自己写下的“我之前也有过这种感觉,但我挺过去了,这次我也可以挺过去”“我能对让我上瘾的东西保持冷静,我有能力不碰那些东西”等这些话时,一定会有勇气和力量战胜自己。
如果还不行,那么就大声多读几遍,这样的仪式会让你渐渐冷静下来,有能力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我现在戒“动漫瘾”,用的就是这个方法,亲测有效。
三、不要拖延。
拖延成瘾,就成了拖延症,这也是一种瘾。
拖延症的危害在于,当你有了拖延症,你就更容易得烟瘾、酒瘾、网瘾、赌瘾等。道理也很简单,拖着正事不干,把时间耗在邪道上,不成瘾才怪。
所以说,戒瘾的关键一招,就是克服拖延症。
你可能说了,拖延症可不是说克服就能克服的,这是一种绝症,没得治。
有的治,而且不难,只要你倒过来行事。有这样一个真实,有一个自由职业者,他特别希望能够独立做出有建树的研究成果。但是,他有严重的拖延症。
看到自己整日虚度光阴,一事无成,他只能焦虑地自责。没办法,最后只好去找心理咨询师求助。你猜咨询师怎么做?
咨询师告诉他说:接下来一个星期,你什么都可以做,但就是不可以做你手头的研究工作。如果你实在忍不住的话,最多只能工作15分钟,多了绝对不行。
第二周,来访者告诉咨询师,我按照你说的去做了,但是我心里很着急,15分钟太短了,可不可以稍微给我延长一点工作时间,我想增加到半个小时。咨询师说,不行,下周你还是最多只能工作15分钟。
第三周,来访者告诉咨询师,我虽然只工作了15分钟,但我找到了作弊的方法,就是我没有工作的时候,其实也在脑子里面打腹稿。这样的话,15分钟的工作时间就特别高效。
这样几周之后,这个来访者成功启动了研究工作,从拖延症的恶性循环里解脱了出来。
心理学界有一句名言: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叠加上一个无效的解决方案,才会成为问题。
每个人每天都是24个小时,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大多不拖延,只要我们克服拖延症,以更有成效、更有创造力的方式使用时间,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一位美国作家提出了一个很具体的建议,每天花四个15分钟,做四件小事,一年后的你就会和现在完全不同。这四件小事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举了6个很容易做到的例子:
每天花15分钟学一门外语;每天花15分钟写日记;每天花15分钟读5页书;每天花15分钟打理花园,养花种草;每天花15分钟和孩子聊天;每天花15分钟冥想或者练瑜伽。
这样的小事其实还有很多,你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
不知道你自己是否深陷某种“瘾”而无法自拔,或者你身边有被某种“瘾”困扰的亲友,记住,严厉惩罚的结果,往往是成瘾者把家人从身边推开,变得更加孤立和无助,这样,他就更加需要通过某种瘾,来填补对亲密关系的需求。
要让一个人戒掉“瘾”,最好的办法是家人的陪伴。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