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4日讯 当今青年是被互联网深刻影响一代,也是深深融入互联网的一代。随着2021山东网络文明周启动,其中主题为“文明上网 远离网瘾”青少年文明上网论坛,旨在引导青少年文明绿色上网,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正苗启德青少年健康成长。
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8亿 19岁以下网民占比15.6%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到今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10亿,其中20岁到39岁的网民达到了37.7%,19岁以下的占比15.6%,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了1.8亿。现在号称双高,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比很高,同时在广大青少年当中,上网触网的比例居高不下。
他们活跃在电子商务、网络社交、网络游戏等互联网的各个场景,既是互联网的使用者,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最大便利,同时又是互联网内容的提供者,生产传播大量的信息,他们了解熟悉网络社会的运行准则,不断推动网络文化创新,深度影响网络文明的进程。
国内青少年网络依赖发病率高 超总患者数10%
2018年的数据表明,全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过度依网络的发病率是6%,而中国是10%,中国网络成瘾的比率是明显高于欧美国家,青少年是高发人群,这种对互联网使用的失控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功能的损伤。
网络依赖在疾病分类中,分成以下几种亚型,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邮件和信息成瘾,网络赌博成瘾和网络购物成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2018年发布了《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对网络成瘾的定义及其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根据《核心信息及释义》,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其中,持续时间是诊断网络成瘾障碍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需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
据了解,目前我国使用的诊断标准是ICD-10(即第10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是WHO制定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方法,并被统称为ICD-10。)在2018年6月,WHO将游戏障碍作为ICD-11疾病分类中新增的一种精神障碍。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使用电子游戏的行为模式,临床是主要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行为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后果地继续游戏行为,并且持续较长时间。
游戏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三点:一是不能控制玩游戏,第二是只玩游戏不顾其他的兴趣和活动,即生活中只有打游戏,没有其他的活动。第三是出现了一定的后果,比如没日没夜的打游戏也不去上学,出现了身体的损害。
再就是心理因素,研究发现,患者可能具有高冲动性、高神经质、内向型等性格特征,他们就会在网络中寻找心理的满足。心理学家发现,如果这个孩子就是低安全感的话,他的人格就是低自尊,他的自尊就像人需要食物,获取自尊是他必须要去满足的。低自尊的青少年会通过和别人比较,或者是会去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尊需要。如果他在现实中获取不到自尊,但在网络上他可能是一个高级别的游戏玩家,这样就满足了他获取自尊的需求,他就会对网络产生依赖。因此,个体对于自身能否控制游戏行为的感知是预测游戏障碍行为的重要的因素。
再就是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假如青少年经常被欺凌,或者是有游戏成瘾的朋友,他极容易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再就是社会支持不足,人际沟通不足,再就是服务的受教育水平和教育方式也有关系。
省内各部门积极行动 为青少年健康上网正苗启德
在此形势下,国家重拳出击,对网络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部署,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清朗网络空间专项整治,而省内的各部门也积极行动。
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刘少华表示,将持续增强正面声音的引导力影响力,下一步团省委将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把握导向,传播网络文明价值,坚持做好网络思想舆论引导,善于利用网言网语,青年青语,用符合时代潮流的精品力作,打造青少年网上的精神家园。
搜索标签: